按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全盘计划,对于傅作义的一字长蛇阵,我军是先在西边做文章,先围张家口,再围新保安。从杨成武率兵向张家口开进,一直到解放张家口,我军对张家口几乎围了一个月。对于新保安之敌,我军也围了半个月。

为什么要久围而不速战?这是出于中央对华北战场上的全局考虑,对于西线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目的是为了抑留傅作义,让他下不了南逃的决心,让他指挥的60万大军能留在华北。对于东线上的北平、天津、塘沽地区,则采取“隔而不围”的方针,就是在东野大军入关之后,只是迅速地插入到几个大城市之间,将敌人的兵力加以隔断、分割,不包围,不进攻,让其既不能集中作战,又不能安排南逃,目的仍然是要把傅作义的部队抑留在华北,待我东野大军全部入关,将各部队的兵力部署完成,有了切断敌人南逃之路的完全把握之后,再对敌人发起歼灭性打击。

这一计划,是中央军委对于华北战场初期作战的基本安排,从一开始就在逐步实行与完善之中。其最完整的表述,见于毛泽东为中央军委制订的《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这个重要的文件原来本是1948年12月11日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军委给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的电报。这份电报对于当时和以后的华北战场作战的若干重要问题都做了重要而具体的部署,是中央军委有关平津决战的最重要的计划安排,而且在以后的作战中得到了完全实现。所以后来在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时,就定名为《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电报全文如下:

(一)张家口、新保安、怀来和整个北平、天津、塘沽、唐山诸敌,除某几个部队例如三十五军、六十二军、九十四军中的若干个别的师,在依靠工事保守时尚有较强的战斗力外,攻击精神都是很差的,都已成惊弓之鸟,尤其你们入关后是如此。切不可过分估计敌人的战斗力。我们有些同志过去都吃了过分估计敌人战斗力的亏,经过批评后他们也已经懂得了。现在张家口、新保安两敌确已被围,大体上很难突围逃走。十六军约有一半迅速被歼。怀来敌一零四军慌忙南逃,估计今日或明日可能被歼。该敌被歼后,你们准备以四纵由西南向东北切断南口和北平间的联系。估计此着不易实现,不是九十四军和十六军残部撤回北平,就是九十四军、十六军和九十二军一起集中南口、昌平、沙河镇区域集团防守。但四纵此举直接威胁北平西北郊和北郊,可以钳制这些敌人不敢动。若这些敌人再敢西进接援三十五军,则可以直接切断其后路或直接攻北平,因此,这些敌人大约不敢再西进。我华北杨、罗、耿兵团以九个师包围三十五军三个师,是绝对优势。他们提出早日歼灭该敌,我们拟要他们暂时不要打,以便吸引平津之敌不好下从海上逃走的决心。他们此次以两个纵队围住三十五军,以一个纵队阻住一零四军,两敌都被击退。

(二)我们现在同意你们以五纵立即去南口附近,从东北面威胁北平、南口、怀柔诸敌。将来该纵即位于该地,以便将来(大约在10天或15天之后,即在华北杨、罗、耿兵团消灭三十五军之后)腾出四纵使用于东面。如此,请令五纵本日仍继续西进。

(三)三纵绝不要去南口,该纵可按我们9日电开至北平以东、通县以南地区,从东面威胁北平,同四纵、十一纵、五纵形成对北平的包围。

(四)但我们的真正目的不是首先包围北平,而是首先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

(五)据我们估计,大约12月15日左右你们的十纵、九纵、六纵、八纵、炮纵、七纵就可集中于玉田为中心的地区。

我们提议,12月20日至12月25日数日内即取神速动作,以三纵(由北平东郊东调)、六纵、七纵、八纵、九纵、十纵等6个纵队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之敌,如果诸点之敌那时大体仍如现时状态的话。其办法是以两个纵队位于以武清为中心的地区,即廊坊、河西务、杨村诸点,以5个纵队插入天津、塘沽、芦台、唐山、古冶诸点之间,隔断诸敌之联系。

各纵均须构筑两面阻击阵地,务使敌人不能逃跑,然后休整部队,恢复疲劳,然后攻歼几部分较小之敌。此时,四纵应由平西北移至平东。我华北杨、罗、耿兵团应于四纵移动之前歼灭新保安之敌。东面则应依情况,力争先歼塘沽之敌,控制海口。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活了。以上诸着,实际上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北平、怀柔、顺义、通县、宛平(涿县、良乡已被我占领)、丰台、天津、塘沽、芦台、唐山、开平诸点之敌一概包围了。

(六)此项办法,大体上即是你们在义县、锦州、锦西、兴城、绥中、榆关、滦县线上作战时期用过的办法(按:东野在辽沈决战时,为了不使北宁线上的敌人收缩集中,采取了先将各个据点的敌人进行分割包围,然后再一个个予以歼灭的办法)。

(七)从本日起两星期内(12月11日至12月25日)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尤其不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诸敌都打掉,这将迫使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跑,此点务求你们体会。

(八)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于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已歼约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

(九)为着不使敌人向青岛逃跑,我们准备令山东方面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线上预作准备。

(十)敌向徐州、郑州、西安、绥远诸路逃跑,是没有可能或很少可能的。

(十一)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因此,在目前两星期内一般应采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

(十二)此种计划出敌意外,在你们完成最后部署以前,敌人是很难察觉出来的。敌人现时可能估计你们要打北平。

(十三)敌人对于我军的积极性总是估计不足的,对于自己的力量总是估计过高,虽然他们同时又是惊弓之鸟。平津之敌决不料你们在12月25日以前能够完成上列部署。

(十四)为着在12月25日以前完成上列部署,你们应该鼓励部队在此两星期内不惜疲劳,不怕减员,不怕受冻受饥,在完成上述部署以后,再行休整,再行从容攻击。

(十五)攻击次序大约是:第一塘芦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区,第四天津、张家口两区,最后北平区。

(十六)你们对上述计划意见如何?这个计划有何缺点?

执行有何困难?统望考虑电告。

这个甚为详明的作战方针,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在此以前的华北作战形势之后,是很容易明白的,对于西线上为什么要对新保安和张家口进行长达半月至一月的“围而不打”,会有更为清楚地认识;对于东线上几个城市的“隔而不围”,也就更容易了解了。

为了达到抑留傅作义大军于华北而不南撤的目的,同时也为了将傅作义的注意力集中于西线,并将北平地区的主力调往西线,以达到掩护我东野大军入关的目的,毛泽东指挥华北军区和东野先行入关的先遣兵团进行了一系列神出鬼没、东西呼应的战斗。以下是一张简明的时间表:

11月23日,东野的80万大军分别由沈阳、锦州和营口分三路入关。

11月24日,我华北三兵团开始出动,发起了对张家口的进攻。

11月29日,华北三兵团对张家口的进攻打响,平津战役正式开始。

12月2日,华北二兵团和先行入关的东野先遣兵团向平绥线上发起攻势。

12月2日、3日、4日,傅作义连续三天飞往张家口指挥西线战事。

12月7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到达蓟县孟家楼。

12月9日,华北二兵团完成了在新保安对三十五军的包围。

12月10日,东野先遣兵团的四纵攻占北平西北的军事重镇康庄,歼灭敌十六军。

12月11日,四纵歼灭了从怀来撤向北平的敌一零四军。

12月11日,傅作义急调津、塘地区的六十二军、九十二军、九十四军增防北平。

由于我军进行了东西配合作战,并在西线“围而不打”,就成功地完成了将傅作义抑留于华北的目的,同时也掩护了东野大军入关。根据有关资料,傅作义是在12月5日东野十一纵攻占了密云县城之后,才确知了东野已经入关。其实,打密云的十一纵是东野的先遣兵团即二兵团,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是中央军委为了击退傅作义偷袭石家庄和西柏坡才从东北开进关来的,他们早在11月14日就已经到达了蓟县地区。

当然,傅作义不可能知道,东野的12个纵队80万大军已经入关,五纵、三纵、十纵、九纵在12月8日就已经到达了冀东地区。他更不可能知道,林彪在12月7日就已经到达了距北平只有90公里的蓟县孟家楼。

如果十一纵不打密云的话,傅作义可能还得要晚一些才会知道东野入关的消息。十一纵打密云是一个原来没有部署的行动。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东野二兵团于12月2日从三河和蓟县地区出发,从北平北面向西开进,直插平绥线上的怀来、涿鹿地区,西进平绥线,支援华北二兵团和三兵团在西线的战斗。当部队在逼近密云时,程子华司令员觉得这座北平东北方的县城是一个重要的外围据点,既控制往东北方向去的平承铁路,也控制往西北方向去的平绥铁路,对于部队向西开进是一颗钉子,直接威胁着部队的西进行动。据侦察,城内的守军不多,只有一个保安团和部分警察,完全可以轻松地拔掉这颗钉子。

于是,为了解除这一威胁,他就命令十一纵司令员贺晋年和政委陈仁麒将密云端掉。

十一纵接受命令之后,立即组织部队进攻。贺晋年安排三十一师和三十二师从不同方向攻城,三十三师监视昌平和怀柔方向的敌人。但没有想到,进攻十分不顺。原来是敌情侦察不够准确,敌方部署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敌十三军一五五师从石匣和古北口向后收缩,进入了密云,城中的敌人就不止是一个团,而是四个团。加之密云作为京畿附近的重镇,城防工事也相当坚固。这样,攻打密云就由原来估计的“顺手牵羊”变成了“啃硬骨头”。所以,十一纵整整打了一天才把一个县城攻下来。虽然消灭了6700多敌人,但是打了一个不算太小的仗,也就惊动了北平城中的傅作义。所以傅作义才急忙下令,要前往支援张家口的三十五军星夜返回北平。

由于打了密云,也由于我军的大规模行动被敌所发现,所以东野的入关已无密可保。

12月7日,林彪向中央军委发出了如下电报:

由于山海关以北山地及平泉到遵化的路上人烟稀少,所过部队太多,同时我们大量军队经长途行军南下,敌每日夜均有飞机侦炸,已无秘密可言。昨已令我最后尾之三个军(按:中央军委在11月1日发布了统一全军番号的通令,规定将全军的纵队和旅的番号一律改为军和师,并且是全军统一编制。根据军委的统一编制,全军的野战兵团统编为四个野战军,即一野至四野,原来东野的第一至第十二纵队改称为第四野战军的第三十八至四十九军。但是在这时期的电报和口头上,从中央至地方都是新老番号并用,老的番号还要用得多一些,所以我们在本书的叙述中仍然是使用老的番号,这里所说的三个军指四野三十九军、四十九军和四十四军,亦即东野二纵、十二纵和七纵)经兴城、绥中、山海关前进。

这就是说,既然已经有多数部队入了关,敌人又已经知道,这三个纵队就不再有秘密行动,干脆在公路上公开地全速前进。到12月12日,东野的大部队已经在冀东的蓟县、玉田、丰润地区集结完毕。

东野大军的入关,在部队经过之处和驻营之处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受到了热烈欢迎。这个时候,华北地区的多数农村都已经是我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东野总部所在的冀东更是从抗日战争时期以来的老解放区,各地党委在华北局的统一安排之下,对东野大军的后勤供应做了尽可能的支援。当东野总部到达遵化时,曾电召冀东军区司令员潘峰、政委兼冀东地区党委书记吴德汇报工作,接受任务。根据罗荣桓的指示,冀东军区机关随东野总部行动,移至蓟县孟家楼附近,以便更好地安排各种后勤支援保障工作,指挥地方部队配合东野大军的行动。

东野入关之后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就是毛泽东在《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明确指出的,不是攻打任何一个城市,而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做战役包围,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更具体一点说,就是“以两个纵队位于以武清为中心的地区,即廊坊、河西务、杨村诸点,以五个纵队插入天津、塘沽、芦台、唐山、古冶诸点之间,隔断诸敌之联系,各纵均须构筑两面阻击阵地,务使敌人不能跑掉”。根据毛泽东的部署,入关之后的东野大军来不及休息,很快投入了对平津地区各据点“隔而不围”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