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

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强敌,不如迫使敌人分散兵力以后再打,迎击敌人的正面攻势,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一方,伺机消灭敌人。

按语

对敌作战同治水,对来势凶猛的敌人,要避开它的正面冲击,像治洪水般因势利导,使其疏散成为分流;对弱小的敌人,要像筑坝堵流一样,一举围歼,所以当齐国去营救赵国时,孙子对田忌说:“要解开纠结杂乱的绳索,不能用拳头去打;要阻止打架,不能自己参加进去动拳头,攻击敌人的要害和虚部位,使彼方受到形势的阻碍和限制,不能继续进行其军事行动,战事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这一计的核心内容是: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虚弱部位来间接地牵制敌人,以达到最后的目的。

这一计的形成与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战例有关《史记》中有较详尽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被分成了许多小国,这些小国经常刀兵相见,公元前354年,魏国对赵国发动了战争,并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便向齐国求救,为解赵国之危,齐国招募了一支8万人的军队,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以援救赵国,这场子仗刻怎么个打法呢?

田忌试图率领军队直奔赵国,魏军决一死战,这种打法孙膑坚决反对,他说:“若要解开一个绳结,就不能用蛮力强拉硬扯;要分开决斗的冤家,不能自己也卷进去,要解除重围攻,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敌军人多势众的地方,攻其防守空虚的地方。魏国的全部精锐部队都去攻打赵国,国内已无重兵防守,因而我们应该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这样,魏国就会停止对邯郸的包围,立刻返回救援本土。”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齐军攻打魏国的消息马上传开了,魏军得到此消息,慌忙从赵国退兵,急速赶回魏国,此时齐迅速从魏国撤出,在魏军回国的必经这地桂陵一带布下了埋伏,作好了作战的准备,从而给长途跋涉、筋疲力尽的魏军突如其来的打击,魏军惨败,赵国因此而解围。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避开对手的长处,以攻击对方弱点的计策更是屡见不鲜。

景阳摧盟显神通

战国时期,齐、韩、魏三国联合起来攻打燕国,燕国眼看危在旦夕,便派太子以楚国救援。楚王与燕王交好,立即以景阳为将,率兵以解燕国之围。

在当时的情况下,直接杀上前钱,同三国联军对阵固然可起到支援燕国的作用,但楚国的军队并不十分强大,贸然向三国联军发起进攻,显然要冒极大的风险。

聪明的景阳没有直接发兵救燕,而是选择了三国军队中最为强大,而后防最国空虚的魏国作为敌手,用一支精干的轻骑军偷袭魏国的雍丘,结果很轻松地便取得了胜利。

景阳率军开始攻城后,魏国国内的民众开始混乱,前线将士的十气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攻燕的作战中,魏军思乡心切,作战也不如往常那样积极勇敢了,这就间接地支援了燕国。

攻占雍丘后,楚王十分高兴,准备重赏为他开疆拓地将领,然而景阳地坚持要将雍丘作为礼物送给宋王,楚王十分恼怒,派人前去质问景阳。

景阳回答说:“本来我们此次发兵的目的地,是去救助燕国,解燕国之围的,怎么可以为了区区一座小城而使亡国的危险降临到楚国的头上呢?”

景阳不急不躁地答:“表面看来,我们攻占了雍丘后,一方面援助了燕国的正面战场,一方面多占了一座城市,可谓一举两得,可如果这样做,祸事也就要临头了,楚国虽然兵强马壮,国力殷实,但与齐、韩、魏三国联军相比,实力还是处于下风,魏国见楚国乘机夺去一座城市,必不甘心,肯定回师声讨,如到那时,燕国战乱刚息,必不能有援于我,我们将独力同三国联军作战,难道我们就没有战败的危险吗?一旦战败。国家还能够存在吗?这怎么是危言耸听呢?如果我们把它送给宋国,宋国的国君肯定十分感激我们,因为他早就垂涎这座城市工业,如果我们有难,他们还会发兵援助我们,除此之外,难道我们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来人心悦耳诚服,回去如实向楚王作了禀报,并将雍丘送给了宋国。

果然,没有多久,三国联军便罢兵不再儿打燕国,转而攻打楚国。魏军的大军驻扎在楚军的西边,齐国的军队驻扎在楚军的东边,楚军的后路也不过被阻断了,形势十分危急。

胸有韬略的景阳再次使用围魏救赵之计,他采取了联齐打魏、和东打西的战略,白天晚上,景阳不断派出使者假意前往齐军的营地进行谈判,每次去都大事张扬,白天去时驾着马车,带着丰厚的礼品,晚上去则点燃灯笼火把,同时亦派出疑兵来往于楚、韩两军之间。三国的军队看到后,都以为另外的两国的军队在同楚军谈判,害怕盟军做出不利于已的行动,齐军首先撤兵,紧跟着韩国撤军,最后只剩下魏国一支军队,他们看到孤掌难鸣,而楚军又难以攻破,只好言和罢兵。

就这样,景阳多次巧妙地采用围魏救赵之计,不但替燕国解除了灭国之危,还机智地使三国联军不战而退,在历史上,这是极为成功的战例。

东乡平八郎海战奏奇功

1904年初,日军进攻中国的旅顺口,当时,旅顺口在俄国人的手中,日俄两军在旅顺口前的礁岩上展开了摁腥惨烈的大战。在日军一轮轮不停息的进攻下,旅顺的守军难以抵挡,拼命向沙皇请求援兵,而日军由于是登陆作战,伤亡更为惨重,也同样要求国内急速增兵,旅顺口之战,实际上成了双方的增援部队之战。

俄皇亚历山大为了守住这个环太平洋的出海口,急令波罗的海舰队组成第二太平洋分舰队,任命热特文斯基中将为舰队司令,率领舰队从波罗的海赶往旅顺口,以增援驻港的守军。

日军在将东乡平八郎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放弃了紧急驰援进攻旅顺口日军的计划,把攻击的重点,由旅顺口转往俄军的舰队。

为了迎击前来增援的俄太平洋第二舰队,东乡大将其联合舰队的主力集结于对马海峡北岸的朝鲜镇南湾,然后进行极其秘密,紧张的应急训练,东乡拟定作战计划是:在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抵达海参崴港之前,日军战舰趁其长途航行,舰船失修,人员疲惫而造成战斗力下低下时,采取以近待远,以逸待劳的策略,在日本海与俄军庞大舰队进行决战,从而驻守旅顺港的俄军在无援无助的情况下彻底投降。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东乡平八郎采取了一系列的伪装措施,他把自己的庞大舰队悄悄隐蔽在对马海峡,另外派出一些大商船伪装成铁甲舰,故意在台湾以北海域游弋,造成日本海军主力在这一带截击俄国军队的假像,诱使俄国舰队为消极避战而转道对马海峡。

俄国舰队果然中计,5月下旬,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航行至台湾以北海域时了现了日本的伪装舰队,罗热斯特文斯基错认为这是日本海军的主力,决定暂时先避开它,待赶到旅顺口,巩固了海港的防务后,再同日军进行决战不迟。于是转道对马海峡,直奔海参崴,他哪里会料到,他这一改道,恰恰钻进了东乡平八郎早布好的口袋阵,从而成就了东乡在海战史上的威名。

5月27日凌晨,俄国海军舰队驶进了风平浪静的对马海峡,罗热斯特文斯基正在暗暗庆幸这次远洋航行所创造的大舰队远征的史无前例的纪录,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突然出现在俄国舰队的前面,在最初一刻,罗热斯特文斯基几乎惊叫起来:“天哪,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日本的舰队不是还在台湾海峡游弋吗?怎么又钻出一支庞大的舰队来?”

俄国舰队司令的惊惶失措是可以理解的,试想,一支在海上已经航行了7个多月,1万多海里,还有两天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庞大舰队,突然要就地展开战斗队形,同一支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对手进行一场子生死搏杀,不是说他们缺乏思想准备,整个舰队连一个应急计划都没有。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海战就这样爆发了。

在日本舰队的凶猛攻击面前,俄国的军舰只能奋起自卫,交战的第一回合,命运之神并没有偏袒处于优势的日本舰队,日本的旗舰“三笠”号首先中弹起火,站在指挥舱里的东乡沉着镇定,从容指挥,他令舰队全速前进,靠近俄舰,以便近战歼战,然后利用早已改装的速射炮和装有黄以炸药的炮弹频频向俄舰进行轰击,速射炮发射速度远远高于普通炮,而黄色炸药比黑色的炸药的优越处是前者很快消散,不遮接挡视线,而黑色药烟雾太大,半天也能以消失,极大的影响连续射击。

在日军的优势火力的轰击下,俄国的先头战舰“奥斯里亚比亚”号中弹沉没,“苏沃洛夫”号和二舰“亚历山大三世”遭到重创,日本海上,炮火惊天,硝烟弥漫,战舰奔突,雪浪拍岸……不时有巨舰沉没,有成片的尸体被抛上浅滩。

经过两天的激战,炮声渐渐信息下来,一场子大海战告一段落,战斗以日本海军大胜,俄国舰队的覆灭而结束,这一战,俄军损失装甲舰8艘,雷击5艘,运输船数艘,罗热斯特文斯基中将受伤被俘,仅有3艘舰船突围开到了海参崴,6艘逃到了中立港口,阵亡的将士高达5000多人,被俘6000多人。

这一战,几乎打掉了俄罗斯海军全部的家当和精华。

日本海军仅损失雷击舰3艘,死伤700余人,显然,胜利是极为辉煌的。

由于这致命的一击,杀得旅顺口的俄军丧失了斗志,没有几天,旅顺口要塞便被日本乃本将军的敢死队攻打下来。

日军攻占了旅顺口后,为了泄愤,进行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杀得全城当时只剩下36个人,用以抬尸,埋尸。旅顺成了一座空城,死城,血城。

妙计妙用贯千古

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已是屡见不鲜。

1860年,清王朝调集十余万大军,以南北两座大营,将太平天国的首者南京层层包围起来,为了打破清兵的封锁,洪秀全派他秀成亲率大军绕过大营的封锁,猛攻清朝的重镇杭州,清王朝为了解杭州之围,只好把包围南京的大军调去解围,这样的南京之围不解自解。

1947年8月,蒋介石对我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进攻,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攻势,毛泽东决定将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二野战军打出去,千里跃进大别山,到老蒋的后方去开辟第二战场,刘、邓大军不负重望,以两军相逢勇者胜的勇气和胆略,强渡黄河,横跨中原,在万马军中杀出一条生路,终于在大别山站住了脚,面对这样一支深入腹地的大军,蒋介石犹如骨梗在喉、芒刺在背,夜不安枕,食不甘味,无可奈何,只好把进攻解放区的大军调回一部分,以解卧榻的心头这患,这样一来,就大大减轻了解放区有压力,并且为尽早进行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在现代政治斗争中,这一计策也使用得非常广泛,在中东,伴随着军事斗争,时常会出现经济制裁呀,粮食禁运呀等等,其实都是围魏救赵之计的实际应用,故而古人云:“夫兵形象水……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变化取胜者,谓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