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逃避读书,裕聪爱上了田里的活儿。没过多久,他就能把所有的农活都干得十分漂亮。自从裕聪从水潭里捞出金铃铛,周恩隆就对这个儿子另眼相看了。能做大臣皇帝,关键是命。那件事情不可思议地提高了周家在哀牢山地区的声望,想和他家联姻的富户乡绅很多。慢慢的,他发现裕聪在许多方面都与众不同:他豁达、仗义、机灵、有谋略,更重要的一点,他很有号召力。相比之下,裕智就显得心地狭小,易于走极端。裕慧则小小年纪倒像是已经看破了红尘。想想,就想重点培养裕聪,要让他到大学堂见识见识。

一天,裕聪从田里回来,肩上背了一串肥大的田鸡。周恩隆有点不高兴,当即把他叫到大厅。

“聪儿,你已经十五了。整天在田里晃也不是个事。”他想和儿子谈一些仕途经济建功立业等严肃问题,忽然觉得还没到时候,便又老生常谈地劝,“还是多读书吧。”

裕聪皱皱眉头,冥想了好久。

“爹,古人云:民以田为本,君以民为本。舍本而求末,常常事倍功半。再说我的学业并没荒废。我知道世界很大,学问很多,都想学一学。”

儿子临时抱佛脚挖空心思投其所好的回答,听上去非常受用,周恩隆认真地说:“我们周家不同一般。”

“我知道,先前我们家给皇帝老子做饭。五尺男儿要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大气概。做饭终究是下九流的行当。不过,不过,你不是常说皇帝早没有了吗?”

听了儿子这番话,周恩隆当成儿子开窍了,心里想着离秋天还远,送他到昆明读书之前,再让他逍遥半年吧。裕聪想着那一串田鸡,焦躁得快要暴露真相的时候,父亲发话了:“是啊,种田也是门学问,你下去吧。”

“是。”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田鸡的皮剥了,拎着一串红嘟嘟的肉去找做饭的刘妈。

似乎一切幸福都伴随着灾难从这个春天开始了。

裕聪相信:有时候梦是现实的先兆。他已经捉到了三只非常好看的画眉鸟,开始,他把它们装在一只竹编的笼子里,没过几天,其中一只因为羽毛没有其它两只的漂亮绝食而死。裕聪又编了一个漂亮的小屋把另外两只分开。最初几天,他从鸟叫当中重新体验了梦境中的温情。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溅落进鸟笼的时候,裕聪总是伫立那里,热情如炽,着魔似地看着两只漂亮的小鸟。裕慧央求要分给他一只,裕聪总是十分吝啬地坚决回绝。

姑娘是在他躺在河边花丛里冥思苦想的时候出现的。他睁开眼睛,便看到了姑娘披散在肩上的长发和那像是画出来的长长的睫毛。姑娘眨眨会说话的眼睛:“小哥哥,你家在镇上么?”

这一声小哥哥喊得他火辣辣地浑身颤抖,他麻木不仁地点点头。

“我怎么没见过你?”姑娘眼睛扑闪一下。

他害臊得心里直想哭,为什么要骗她,点头干嘛!“我家住在竹溪坝。”

“是那个有铃铛的坝子吗?你能帮我捉住那只花蝴蝶吗?你的眼睛为什么这么好看?”这已经是一个少女了,她会任凭天性自然流露地表现出自己的青春了。

裕聪看着那只飞来飞去的花蝴蝶,笨得怎么也捉不住,姑娘早笑倒在花丛里。

第二次见面,裕聪知道姑娘叫杨雪娟,并不是多情的傣家女子。

一切都是在这半游戏状态中开始的。

“小哥哥,你能从河里抓条小鱼吗?你爹叫你读书吗?我最恨读书。”姑娘总是喜欢一下子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裕聪只能一件一件实话实说:“书要读很多,我爹怕是想让我做皇帝的,我不喜欢。”

姑娘笑了:“你爹真笑人,我爹也是,说我生就一副娘娘相,整天抱怨中国没皇帝。你说说这笑不笑死人,整天要我作诗作画。有一回我偷看黛玉葬花,不知不觉就读出声,刚读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我爹就来啦,把我一顿好骂。真烦死了,我最喜欢他出门。”

“我还能见你吗?”裕聪觉得这姑娘的话很受用,也不觉得难为情,期期艾艾地恳求。

“你不怕你爹打你就能见着。”

一个初夏的傍晚,裕聪已经叫半天的等待折磨得不成样子。姑娘出现的时候,他仍然表现出了旷日不减的激动。“娟娟,你看这是什么?”

“画眉鸟!我多想有一只呀!”

裕聪这回很大方:“你要喜欢,这两只都送给你。”

姑娘羞红了脸,“我又不是穿筒裙的傣家女。一人一只,这样我才敢要。”

两个人默默地相互看着,都感受到了另一颗心脏的跳动。裕聪问:“你做没做过一个梦,向我要画眉鸟?”杨雪娟认真地想了半天,惘然地摇摇头。裕聪不无伤感地轻叹一声:“原来你没做过。”

这点遗憾并没有形成障碍,这种自由自在的约会势不可挡地把两颗心推到一起。第一次亲嘴是在晚霞的沐浴中,在充盈着花草香气的阿墨河边,是裕聪忽然间想起了露易莎才提出这样要求的。两个人都表现出了没有经验的兴奋,这使整个过程显得短促而杂乱无章。杨雪娟陷入前胸鼓胀带来的惊喜中不能自拔,裕聪相对从容一些还能分辨出娟娟领口飘溢出的晶莹发亮的奶香味气息和露易莎身上的香水气味完全不同。

“小哥哥,你真好,太好了。我最爱看你的眼睛。你真是那个捞出金铃铛的小哥哥么?我爹常讲起铃铛的事,你为什么不说话?”杨雪娟按着起伏不定的鼓鼓胸脯语无伦次。

“我要娶了你,用花轿把你抬到竹溪坝。”

父亲不容分辩的决定,残忍地中断了这种如痴如醉的生活。秋天到了,裕聪进了省城昆明的一家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