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说写作概要

 一、《托拉斯的解体》(中篇)1983年

 二、《清泉弦音》(中篇)1984年

 三、《舅爷的故事》(短篇)1985年

 四、《木桥溪的战斗》(中篇)1992年

 五、《杨大爹贷款》(小小说)1996年

 六、《就这样远远地离去》(中篇)1996年

 七、《雕龙》(中篇)2004年

 未完成正在列入计划的:

 一、长篇记实文学《一代诗人彭秋潭》

 二、报告文学《代表风采》

 三、长篇小说《梦幻清江》

 除列入写作计划的,小说均已在《土家族文学》、《三峡文学》、《文学报》、《中国作家》和湖北日报副刊及省级文学杂志发表,并收入个人文学作品集《远方的青山》(北方文艺出版社1年一版)《昨夜今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出版)。

 真正的作品是写出来的,不是炒作,不是抄袭,而是一个字一个字,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写出来的。

 记得我在读大学时,写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清泉弦音》,初稿有10多万字,用的传统章回体小说形式,小说写好后,我请同寝室的同学给我抄了一个星期,每个人都给我抄了几个章节,最后,我还是把它压缩了,由原来的15万多字压缩成一个5万字的中篇。我把它放在抽屉里,过了10年,再拿出来做了技术处理,收在我的第一部文集《远方的青山》(1年5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里。在那部文集里,还收入了另外一个中篇小说《木桥溪的战斗》,还有小说《舅爷的故事》和《杨大爹贷款》。其实写小说不是我的强项,我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最早的文学样式是散文和诗歌,后来工作变动了,我改写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真正搞出了名堂的也是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特别是人大系统内我采写和发表的一些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确实有一定的知名度,在省级以上和国家级报刊台采用发表都获了奖的,当然获奖不是目的。在系统内,只要你提到那些作品的题目和采访对象的姓名,都会有一段回忆,或是印象深刻的,如在国家级报刊网站采用过的《金梅的天空》,《阳光洒满清江》,《让生命更充实》,《人不贵心贵》,《有一个叫刘德春的全国人大代表》,《为了人民的富足安康》,《雪山河的张代表》等等,它们给我带来了荣誉,我被评为先进和模范通讯员,一篇文章的稿酬加奖金就给我上千元的报酬,贴补家用,也弥补了我工资的不足。等女儿大学毕业自主创业后,我和爱人的收入已经完全可以衣食无忧,我的私房出租每年都有固定收入,而且我和妻子给女儿在武汉汉口买了房子,每年拿出近3万元还房贷,现在房子已增值,如果女儿回老家,我就是把武汉的房子卖掉,按现有价格最低可赚20万元。生活条件改善了,我有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不需要再去写新闻稿件贴补家用。我现在可以沉下心来,搞业余文学创作。

 这么多年,一直想写部长篇小说。写小说我也没有列提纲的习惯,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但是总的框架和人物,情节和细节,故事梗概还是有,心里也打了腹稿。我知道用资料过多和偏离主题,是小说的大忌。但是,长篇小说创作不像中短篇,没有完整的故事也行,人物不是自始自终也行,就像现代小说《官场现形记》,还有古代小说《儒林外史》,《三言两拍》等,它的章节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都可以独立作为一个章节而存在。求同存异,长篇小说的创作也不需要千篇一律,要一个固定的模式。我在宜昌教育学院任教时,学院派我去上海华东师大读在职研究生班,其实是讲师进修班,如果我去了,就可以系统地学习文艺美学,研讨古代文学和文学评论,但我放弃了,选择了回乡从政。我在家乡从事行政工作22年了,单位是个好单位,体制内的,没有自己多大的发展空间,我也不适合从政。如果说有点安慰的话,就是稳定,安逸,不需要为衣食担忧,不会吃了上顿愁下顿。有个吃饭的地方,有个拿工资的地方,光面一点说,是在县直一级机关工作,是国家公务员,这在目前阶段还是令人羡慕的,事实上也是金饭碗,不然每年为什么有上百万的大学生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几万人竞争一个职位。

 我想不明白说这些有什么用,想表述什么,我不就是最近在新浪发了一部长篇小说吗?如果小说成功了,那我的劳动得到了肯定,我的心血有了回报。如果不成功,那又有什么呢?我积累了经验,练笔了,我把别人用来休闲娱乐,打牌赌博的时间用来写作了,我把别人泡妞上酒吧玩女人的时间用来练笔了,这也是我的爱好,就像吃过晚饭后走路锻炼一样,这成了我的生活习惯,不需要和别人一样去同一个生活模式。

 我还是需要健康,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道不同不与为谋,我不想结交一些低级趣味没有档次和生活质量的人。人不能放弃信仰,就像我是一名*党员,我的人生观和理想信仰在我入党宣誓的那天就决定了,伴随一生,任何人无法改变。人也不能没有追求,完全没有追求的人只有自我毁灭,走向死亡。就业余文学创作而言,我感谢那些和我一路走来,风雨相伴,给我鼓励支持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故意给我设置障碍,让我不开心的敌人,他让我更清醒地面对现实,走出泥沼,让我走得更稳,更远。

 我是已经奔五的人了,我犯不着跟自己不开心。好,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