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冬,日军加紧对交通线的控制,在交通线上及其两侧地区建立据点,并依托这些据点,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割、封锁,以实现其由“点、线”占领扩展到“面”的占领的计划。

在晋察豫边区,敌人主要加紧对平汉铁路、邯(郸)长(治)公路,白(圭)晋(城)铁路以及武(安)沙(河)公路的控制。为打破敌之企图,八路军第129师首长,号召本区军民面向交通线,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广大民兵群众相结合,开展广泛的交通破击战,以打破敌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分割、封锁的“囚笼”政策。

在第129师的统一指挥下,晋察冀边区军民从1939年冬至1940年6月,先后进行了邯长公路、平汉铁路、白晋铁路、武沙公路4次破击战。

1940年后,日军要依靠铁路、公路逐步蚕食抗日根据地,展开在交通线上的斗争就显得日益激烈、复杂。

1940年初的一段时间里,八路军总部及各个师的作战室里所挂的地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道道黑色的粗线、细线。粗线代表着铁路,细线代表着公路。粗线与细线密密麻麻,经纬相连,像一张巨大的网覆盖在地图上。在军用地图上,交通网络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往往用醒目的黑色来标识。现在这些醒目的黑线所编织成的巨网,像是正等待着猎物,给人以十分压抑的感觉。

由于在军力对比上八路军居于劣势,因而避实击虚,打击日军软腹部的战法也就应运而生。日军的软中之软是交通线。日寇敢于以少量的兵力去占领广大的区域,以不足的兵力去对付打不尽、杀不绝的敌后武装,是因为有了公路和铁路,交通线是日军的命脉。在华北敌后围绕交通线进行的斗争,构成了华北抗战的主旋律。

八路军完成配合国民党军正面作战而转入敌后抗战后,就开始了对日军交通线的破袭战。1938年2月、4月、7月晋察冀军区对平汉线等重要交通线连续发动了3次破袭;1939年12月,129师发动了邯长路破袭战役。八路军的行动,对日军视为生命线的交通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八路军的不断打击下,日军又想出了新的招术。

日军仍然在修路,但已不是一般的路了,它是一条条“钢铁封锁线”。这种路“比地面高出5尺,两旁沟深8尺到1丈,沟底宽6尺”。日军在这种路上相隔不远就建一个碉堡。在整个华北,日军修筑了5000余公里的铁路、3万余公里的公路、3000余个据点。

这是日军在“织网”,华北即将被“巨网”覆盖。

不将这张网撕碎,八路军就没办法活动,就会最终成为网中之鱼。

为了撕破巨网,1940年3月下旬的一天,八路军总部急忙召集会议,商讨对策。

刘伯承说:“这是敌人企图以‘铁路为柱,公路为网,据点为锁’,对我华北敌后军民实行的‘囚笼’政策。这种现象不但冀中有,华北各地都有,敌人不单纯是针对某一块根据地,而是用战略眼光来修建他们的交通网。”

彭德怀说:“自敌人回师华北以来,总的趋势是对我们越来越不利,我们手中的县城去年还有上百个,今年就没有几个了。过去我们说,敌人只控制点和线,也就是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现在看来,已发展到了‘面’了,再这样下去,我们手中就只有几个被敌人团团围住的山头了。”

“问题很严重,绝不能让敌人修成,否则将造成极端困难的局面,甚至无法坚持下去。”

“敌人封锁很严,机动性很强,这里打他一下,四面八方的敌人就会像蝗虫一样扑来。”

“那我们就来个总破袭,四面八方一起打!”

“说得对!总破袭,让龟儿子顾此失彼,到处挨打!”

于是,在反总摩擦战役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于4月1日发布命令:要求各部紧密配合,从4月10日开始动作,对日军的交通线发动一次总破袭。具体部署:

——聂荣臻所部晋察冀军区,破击沧石路以北的津浦、平汉及正太路;

——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129师,破袭沧石路以南,平汉路之石(家庄)磁(县)段,北宁路北段;

——贺龙、关向应领导的120师,破袭同蒲北段;

——徐向前、朱瑞领导的山东军区对付胶济路及津浦南段。

朱德、彭德怀向中央和毛泽东作了报告。

从此,八路军总部的作战室里多了一张正太铁路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