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豫根据地基本处在同蒲铁路以东,正太铁路以南,平汉铁路以西,黄河以北;其间由太行、太岳两山脉绵延穿行,是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向冀鲁豫平原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

早在太原失守前,即1937年10月8日,八路军第129师主力进抵晋东南平定地区前,在以主力配合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作战的同时,就以秦基伟、赖际发率领教导团第5连一部和少数干部,进至太谷、榆次、寿阳、阳泉、昔阳、和顺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秦赖支队依靠中共地方组织,动员和组织矿工、纱厂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和国民党军散兵游勇,积极开展对日作战和建立县、区、村各级抗日民主政权。

与此同时,第129师骑兵营被派到冀西的元氏、赞皇、内丘地区,开展剿匪、锄奸、反霸斗争,迅速结束了“五里一霸、十里一王”的混乱局面,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等各种抗日群众团体,初步打开了冀西地区的抗战局面。

太原失守后,即11月10日和13日,八路军第129师先后在晋东南昔阳县武家庄、和顺县石拐镇两次召开干部会议。会上,传达了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关于依托太行、太岳山区创建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和决定;刘伯承作了游击战术和进一步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动员报告:总结了全师抗战以来的工作,具体部署了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行动和任务。

11月15日,八路军第129师师部由和顺县石拐镇移驻辽县(今左权县)城后,在中共晋冀豫省委的支持下,有步骤、有计划地分散大部兵力,派出多支部队,到晋东南、冀西、冀南、豫北等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组织部长王新亭、宣传部长刘志坚,分别率工作团和一部兵力,到晋东南沁县、长治、晋城、高平、陵川、武乡、襄垣、平顺、沁源、安泽、屯留等地,在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帮助下,开展工作。

秦基伟、赖际发领导的3支游击部队和阳泉矿工游击队,11月18日,编成了晋冀豫抗日义勇军第1纵队。27日,这支纵队改编为第129师独立支队(又称秦赖支队),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赖际发,继续活动在晋中地区。

汪乃贵支队于12月12日,以第769团1个连和一部分干部组成,司令员汪乃贵,活动在昔阳地区。

挺进支队以教导团30余名干部编成,支队长孙继先,政治委员胥光义,于12月13日,进至冀南隆平县地区活动。

1938年1月,第129师派出部分干部组建独立团,团长夏云廷,政治委员邓永耀,该团后编入新第385旅;以第772团4个连为基础组建补充团,团长韩东山,政治委员丁先国,该团后编入第386旅;28日,以教导团部分干部组建游击大队,亦称谢张大队,大队长谢家庆,政治委员张国传,活动于榆社、武乡、襄垣、黎城地区。

2月,师骑兵营扩编为骑兵团,团长王振祥,政治委员邓永耀;9日,以教导团30余名干部协同中共地方组织建立游击支队,亦称桂张支队,司令员桂干生,政治委员张贻祥,活动于晋冀边地区;10日,以教导团两个连为基础成立先遣支队,司令员张贤约,政治委员张南生,活动在辽县以东、平汉铁路邢台至磁县段以西、漳河以北的冀豫边地区。17日,以第771团一个连和教导团部分干部组成独立游击支队,亦称赵涂支队,司令员赵基梅,政治委员涂锡道,活动在白(圭)晋(城)公路以东、平汉铁路以西、漳河以南的太(行)南地区。

4月28日,以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为基础组成晋豫边游击支队,司令员唐天际,该支队1500人,活动在同蒲铁路以东、曲(沃)高(平)公路以南、高(平)博(爱)公路以西、黄河以北的中条山地区。

八路军第129师各工作团和部队,到达活动地区后,依靠中共地方组织,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放手发动群众,组织各种抗日团体和群众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合理负担政策,既扩大了部队,又在太谷、榆次、寿阳、平定、井陉、获鹿、昔阳、元氏、赞皇、高邑、临城、内丘、邢台、沙河、磁县等地,建立了一批抗日民主政权。至此,同蒲铁路以东、正太铁路以南、平汉铁路以西、黄河以北的晋冀豫边区的游击战争全面展开,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4月下旬,晋冀豫军区成立,该军区对外称第129师后方司令部,师参谋长倪志亮兼司令员,政治委员黄镇,副司令员王树声,政治部主任赖际发。5月15日,按游击支队活动的地区和方向,建立5个军分区:独立支队兼第1军分区,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赖际发,政治部主任朱效成,辖区为晋中地区;游击支队兼第2军分区,司令员桂干生,政治委员张贻祥,辖区为冀晋边地区;先遣支队兼第3军分区,司令员张贤约,政治委员张南生,辖区为冀豫边地区;游击大队兼第4军分区,司令员张国传,政治委员谢家庆,并指挥太岳游击大队,辖区为浊漳河流域地区;独立游击支队兼第5军分区,司令员赵基梅,政治委员涂锡道,辖区为太(行山)南(部)地区。

晋冀豫军区的任务是:一方面组织自卫队、游击队,补充兵员,安置伤病员,积蓄武装力量;另一方面指挥基干武装部队,独立作战或配合正规部队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