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接任司令的最初几个星期,麦克阿瑟将军对朝鲜远而避之。他这样做不无道理。在公众看来,朝鲜战争是一场败仗,麦克阿瑟也不想进一步与这一必败无疑之事有任何瓜葛。由于战况报道多半不妙,麦克阿瑟甚至下令要由在朝鲜的第8集团军司令部来发布新闻公报,而不是由东京的第一大厦来发。李奇微对于麦克阿瑟不在场这一点并不在意,这样他可以处理日常事务,而不必有一位高官指手画脚。

但是,李奇微1月下旬的攻势成就使麦克阿瑟的兴趣死灰复燃。他情不自禁地要以胜利来为自己增光,尤其是当他能够掠他人之美的时候。

2月间的一件事情使李奇微深刻地理解了他这位上级司令官卑鄙龌龊的虚荣心。2月18日,李奇微草拟了一份他称之为“屠夫行动”的计划,意在扩大前期战果。第8集团军准备以两个师打过汉江。据报告,中共部队四个军位于该地区和平壤以南地区。“屠夫行动”是一次试探,目的在于“给对方造成尽可能大的损失”,同时尽量减少联合国军方面的损失。

2月19日早晨,李奇微向第8集团军主要将领们概述了这一计划,他们讨论了计划的细节,至早餐时分,该计划已经定下。在李奇微看来,“屠夫行动”是“我接任指挥第8集团军以来所酝酿的计划的最终实施,这样做也可以说是针对那种支配着从上(麦克阿瑟)到下各级司令官的后退心理而来的”。

同一天,李奇微把驻第8集团军司令部的记者们请来参加一个不供发表的吹风会,他想交代一下他的战役的来龙去脉。他说,第8集团军已经制止了中国人的反攻,“我们已经恢复了主动,并且在两三天之后将要发起进攻”。这番背景介绍告诉了记者们应准备好前往战场。这些情况并非供发表之用,那样就会警告中国人有什么情况将要发生。

使第8集团军新闻检查官(以及新闻界)大为吃惊的是,2月20日,即发起进攻的前夕,麦克阿瑟飞到朝鲜,并公开对同样一批记者说:“我刚下令恢复进攻。”

麦克阿瑟此言对李奇微来说是晴天霹雳,它不仅告诉中国人第8集团军次日就要开始行动,还暗示这一行动是麦克阿瑟个人构想出来的。在李奇微看来,“这一意思很清楚:他刚从东京飞来,他审时度势,他同幕僚们商讨,然后他下令第8集团军进攻”。压根就没有这回事,无论是麦克阿瑟还是他在东京的参谋部都同这次战役毫无关系。现在李奇微算是领教到麦克阿瑟自负的程度了。

这一插曲给了军队新闻检查官们当头一棒。说也凑巧,就在前一天,第8集团军副参谋长亨利·霍德斯少将刚给首席新闻检查官梅尔文·沃勒斯中校及其三名高级助手上了一课,他的中心意思是关于如果一位将级军官违反了新闻发布方面的保密规定时应当如何办。霍德斯说,新闻检查官的指导方针是,“不管援引的是谁的话,你们的职责是保障本军的安全和利益”。

这样,当新闻界关于麦克阿瑟记者招待会的报道落到新闻检查官们的办公桌上的时候,这些军官们确实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沃勒斯以前是一家报纸的主管,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条由于安全原因而应当加以扣压的消息,尽管它来自一位将级军官。然而它又来自这样一位军官,他拥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来宣布他所抉择的军事行动。”

沃勒斯签发了这条报道以供发表。他感到,麦克阿瑟的新闻官考特尼·惠特尼少将把发布这条消息的时间安排在美国时间华盛顿诞辰日的前夕,目的就是使之家喻户晓。“所有出色的通讯社都知道,要在日报上争取一个头版‘突发消息’的时机,就是在节前几个钟头冷清的时机发出去,此时各家报馆的编辑室都正在找材料来填塞版面呢。”沃勒斯评论说。

“总司令不遗余力地保持自己在公众中一贯的光辉形象。”李奇微从中得到了严酷的教训:麦克阿瑟对媒体信口开河,但却危及了为他而战的士兵们的生命。每当一次发起重大攻势之前,麦克阿瑟就不请自来,视察进攻部队,并象征性地鸣枪出击。此举虽可鼓舞士气,但对敌人的情报界也是价值连城。然而,对部队的鼓劲打气之词最好另择场合,而不需要东京的公关官员来大肆张扬。李奇微在给东京的一封措辞小心的电报中,请求麦克阿瑟出于安全的原因放弃在战役前夕视察前线的做法。他并不是想把麦克阿瑟拒于门外,也不想冒犯麦克阿瑟作为司令官的权威,不过事实是,麦克阿瑟的到来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明显的信号。麦克阿瑟同意了,他将不再亲临各次战役,直至它们全面展开之后。

使麦克阿瑟在攻势开始前不来前线是一回事,要使他免开尊口却是另一回事。使李奇微盛怒的是,麦克阿瑟说的一些话伤害了第8集团军的士气。比如3月7日他在水原说,仅仅是一场僵局还会导致战争,除非允许他去攻击在“满洲”庇护地的赤色分子。第8集团军部队把他的这次讲话称为“为打成平手而死”的讲话,用沃勒斯中校的话来说:“这番话对于部队如何看待未来并无鼓舞作用。”在后来几星期中,李奇微不得不拿出相当精力来使部队相信,他们的作战不是徒劳无益的。

这年春天,麦克阿瑟身边的人看到,将军精疲力竭,已经失去其魅力和权力的光辉。威廉·西博尔德在东京当政治顾问,他在麦克阿瑟身边工作了不少年,发现麦克阿瑟“疲惫而沮丧”。韩国第9师顾问亚当·科摩萨中校回忆起麦克阿瑟到他的部队视察时的情形,该部队正处在三八线以北,是联合国军战线上最北部的阵地。“麦克阿瑟颓然倒在吉普车的前座上,仿佛已经完全筋疲力尽,”科摩萨说道,“他并未表现出他一贯的信心和盛气。就连他那顶著名的油渍斑斑的军帽,这一天也不显得怎么精神。他是一个斗败了的人。”

但是麦克阿瑟的公开声明仍然源源不断。随着春天消逝以及李奇微屡建战功,麦克阿瑟的这些声明既是辩解性的,又争强好胜。举个例说,他竟决定再次为他那灾难性的“回家过圣诞节”战役进行辩解。

1950年11月份的攻势已不再是麦克阿瑟在攻势失败后所宣称的所谓侦察性行动了,现在他把它描述成一次巧妙的战略性运动。“我们针对中国参战而提出的实战战略包括了一项快速撤退,以拉长敌方供给线,其必然后果就是增加敌方的后勤困难,并使我方空中摧毁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这一战略是行之有效的。”这句话很复杂,值得再三玩味。华盛顿听到这一赤裸裸的宣称时难以置信。国务院的赫伯特·菲斯说,假如拉长中国人的供给线是麦克阿瑟的目的,“那么我们不远万里地去菲律宾显然效果要更好一些”。迪安·艾奇逊对麦克阿瑟推翻旧案大吃一惊:“很难设想还有任何人能做出比这更可恶和愚蠢的声明了。……”他把这一声明称为“最明显和最傻气的企图,想硬说我们通过在朝鲜半岛上一路南退真的就骗过了中国人……真是荒唐透顶!”

麦克阿瑟声明中的另一句话,与艾奇逊和马歇尔在华盛顿制定的政策针锋相对,也与李奇微在战场上的战略战术格格不入。“某些人(着重号为引者所加,麦克阿瑟的批评往往并不指名道姓)提出一个想法,即我们应建立一道横贯朝鲜的战线以进行阵地战,这不切实际,也属异想天开。”艾奇逊评论说:“这恰恰是我们所有盟国的态度,也是当时政府所讨论的政策,亦是美国政府最终采取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