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老百姓知道秦基伟,一是他以军区司令员的身份,指挥了华北军事大演习;二是他作为总指挥,指挥了首都大阅兵

1947年6月,晋南战役刚刚结束,中共中央就打电报给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叫他迅速赶到陕北。7月19日,陈赓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中央驻地靖边县小河村。

毛泽东见陈赓来了,高兴地握住他的手,亲切地说:“我叫你过河来,可不是来保护我的,叫你来是有更重要的任务!”

毛泽东说:“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是在国民党政权的心窝里插了一刀,蒋介石调动重兵前堵后追,刘邓大军处境艰难。为了策应刘邓大军,在敌人的胸口再插上一刀,中共中央改变了原定的调中野第4纵队来陕北的计划,决定以第4纵队为主组建一个兵团,渡河南征,挺进豫西。”

这个新成立兵团就是陈(赓)谢(富治)兵团。

这个兵团成员,除了“老大哥”第4纵队外,还有一部是国民党军起义部队第38军,第三部分就是以太行军区独1旅、2旅和第1、第4、第5军分区基干团组成的第9纵队。

所以后来有人把第9纵队称为“太行山的第三个儿子”。

第9纵队的首任司令员也是唯一的司令员就是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

中国老百姓知道秦基伟,一是他在1981年以北京军区司令员的身份,指挥了华北军事大演习。二是在1984年,他作为总指挥,指挥了首都大阅兵,陪同军委主席邓小平,检阅了受阅部队。

1988年9月,解放军实行新军衔制,秦基伟以国防部长的身份,被授予上将军衔。

作为9纵的唯一司令员,秦基伟将一支地方武装,一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军龄”不算长的部队,带成了一只猛虎部队,带成了一支王牌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他的功劳足很大的。

秦基伟诞生在“将军摇篮”的湖北红安县。他是家中幼子,8岁进私塾读书,但是只读了两年就回家干活了。

秦基伟11岁那年,瘟疫流行,母亲染病身亡;第二年,父亲和伯父也相继去世;第三年,哥哥也病故了,唯一的姐姐也出嫁了。13岁的秦基伟送走了最后一位亲人,环顾自己的家,空空荡荡,破破烂烂,他真想大哭一场。可是,哭又有谁能听见呢?他咬紧牙,自己上山砍柴,下田种地,孤苦伶仃,度日如年。

他15岁那年,革命烈火在大别山区燃烧,秋天里,黄安城暴动了!秦基伟肩扛着一杆红缨枪,跟着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杀进了黄安城。

他铁了心,要和天下受苦人一起闹革命。起义受挫了,他不愿回家,跟着赤卫队上山打游击。第二年,他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他在红军里迅速成长,从战士到班长、排长,1931年,他担任了红4方面军总部手枪营2连连长。

那一年冬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精心指挥了“围城打援”的黄安战役。当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白军突破了红军阵地,距总指挥部仅两千米,徐向前迎着炮火而上,弹片击中了他的胳膊。秦基伟看到此情景,怒火满腔,一手挥动马刀,一手举着驳壳枪,大吼一声,如下山猛虎带领全连冲入敌群,顿时将敌阵冲乱。其他分队也及时加入肉搏,终于将敌人逐退,总指挥部转危为安。

黄安一仗,红平大胜。“秦连长勇救总指挥”一事在军中传为佳话。

1932年8月,秦基伟在麻城陡坡山战斗中被打断右臂,负了重伤。红4方面军这时又被迫开始西征转移,秦基伟是重伤员,不便行动,就发给他两个小元宝,就地安置养伤。秦基伟手捧着两个小元宝,眼望战友远去的身影,泪水夺眶而出。

“我死也不离开红军!”

他悄悄地、固执地跟在队伍后头,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一步也不拉下,整整走了一个月。到达鄂陕边境时,部队再一次将他安排到地方养伤。秦基伟仍是死活不离去,他向领导表态:一不坐担架,二不骑牲口,爬也要跟着红军前进。

面对这样的钢铁战士,领导还能说什么呢?

秦基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右臂吊着绷带,跟着战友硬是走了遥遥的长征路,饥饿、寒冷、伤痛,铁打的汉子也难以忍受,然而秦基伟挺了下来,奏响了一支超极限的生命之歌。

红4方向军在川北建立了根据地,秦基伟终于获得治疗机会,住院长达半年。伤好后,他被任命为总指挥部警卫团长。1935年他参加长征,担任了红军师长。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他又随西路军西征,历经艰苦卓绝的磨难,于1937年回到了延安。

抗日战争爆发后,秦基伟受组织委派,到山西太谷县发动群众,组建人民武装,很快成立了“太谷抗日游击队”,秦基伟任游击队总指挥。不久,他在太行山见到了老营长徐向前。这是西路军失败后,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

徐向前当时是八路军129师副师长,他把太谷、榆次、平定三县的游击队集中到一起,合编成一支游击队,命名为“独立支队”,秦基伟任支队长,赖际发任政委。故又称“秦赖支队”。这是129师在太行山区建立的第一支游击队。

后来,秦基伟担任了太行一分区司令员、太行军区司令员,直到组建9纵,担任纵队司令员。后来,这个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秦基伟担任军长,一当就是6年,其军长(一个部队)任职时间之长,在解放军将领中是为数不多的,他带领第15军南征北战,在朝鲜上甘岭上大逞英豪,使15军成为世界级的王牌军。笫15军功劳册上永远铭记着秦基伟的杰出功勋,新中国的领袖们也注意到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军长”(尽管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他只有39岁),在第一次授衔的所有中将里,他又是第一个担任大军区司令员的。当十年浩劫结束后,许多老红军老将军因体力、能力诸多原因纷纷退居二线,他继续在中国的军事舞台上叱咤风云,1988年他担任了国防部长,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47年8月15日,秦基伟由太行军区司令员改任为第9纵队司令员,率领新组建的9纵跟随陈赓直奔黄河。

9纵是跟在4纵后面渡过黄河的。

23日拂晓前,各渡河分队及火力队按计划进入渡河地段,将渡船隐蔽地下水。我军在25公里正面上组成5个强大的火点,黑黝黝地重炮瞄准了对岸的敌人碉堡,黑洞洞的枪口封住敌军堡垒的枪眼。

吋值秋汛,河水猛涨,浪声涛涛。我军趁对岸敌人看不见、听不见的机会,泛水登舟。

突击队行至河心,敌人发现了,枪声一响,我军枪炮齐发,只见我军重炮连喷弹丸,机枪疾射万千弹雨,对岸敌堡火力很快就哑了。我军首批登岸勇士用机枪横扫敌军滩头阵地,当我军冲上河滩吋,敌人掉头急窜。

陈谢兵团强渡黄河,突然又迅速,令蒋介石猝不及防,令全国人民感到惊喜,以至在晋南黄河岸边流传许多“神话”:——那天夜里。陈谢大军刚到河边,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黄河咆哮如雷,惊涛骇浪中涌出一条金色蛟龙。它朝着陈赓将军摇尾颔首,大吼三声。陈赓一声令下,十万健儿便骑着这条巨龙,腾云驾雾,飞过南岸,只吓得隔岸蒋匪军目瞪口呆,一个个乖乖地当了俘虏……

神话自然是夸张的。但是,这个传说里的“巨龙”并非足毫无由来的。

原来,当陈谢大军前卫部队到达黄河边时,却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岸边的船都被蒋军砸沉和抢走了。

怎么办?部队找当地的人民群众商量,群众说:蒋军能抢走船,抢不走我们的心!我们没船了,但是我们还有“黄龙”!群众带着部队来到圣人涧,只见涧边横躺着几个黄澄澄的、1丈多长的油布包,样子颇有点像闹元宵时“大龙”。这种“大龙”在地方武装反封锁时曾经用过,一个“大龙”可以坐四五个人。

原来,油布包里塞得都是秫秸、棉花,抬起来很轻,放在水中浮力很大。

大家高兴一阵,又坐下来进一步研究改进方法,油包的缺点是易打转,易翻。一位战士建议把几个油包捆在一起,架上木板,就不会打转了。当场试验一下,结果稳稳当当,就像个“汽艇”,每艘可以搭乘一个班,还可以载一门小炮。

部队全力制作“大龙”,并开始了紧张的水上练兵活动。一切准备停当后,开始了“赛龙”作战。

那天夜里,几十条“大龙”在黄河岸边一字儿排开,又活像一条长龙,担任突击任务的分队站立在“大龙”边待命。一声令下后,油布包被推入水中,战士们疾速地挥动桨板、铁锹,催动油布包像箭一样驰向河心。

这时候,狂风起,暴风至,浪大涛猛,战士们镇定地划着桨,艄公们稳稳地掌着舵,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当我军快到南岸边时,敌军才发现,要想阻止我军前进已经晚了。

后续部队也都乘坐这些“大龙”,登上了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