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陈赓本来就对封建习俗不满,赶巧碰上极不称心的婚事,这便成了他和家庭彻底决裂的导火线。就在父母给他张罗婚事时,他离家出走当兵去了。那年他只有13岁

1903年2月27日,在湖南湘乡柳树铺村里,一户姓陈的人家诞生了一个儿子,起乳名叫“福哥”,他就是日后的传奇大将陈赓。

关于陈赓的家世,陈赓自己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祖父出身贫寒,甚至衣不能掩羞,幼从戎为官致富,善战当时。父亲袭祖业,乡闾间微有声望,对革命具同情。我幼受祖父影响,时思弃读从戎……”

从这文中可以看出,幼年的陈赓,深受他祖父的影响。

陈赓的袓父名叫陈益怀、別号培芝,1846年生于湘乡。自幼家境贫寒生活没有着落,只好到他的地主舅舅家里做长工、放牛种地,无活不做。他因自幼练功,力气过人,饭量也特别大。到舅舅家当长工后,白天下田劳动,晚上经常练武到深夜,因此饭量大增。舅舅本就嫌他吃得多,对他天天练功,十分不满,每次碰到,总是说些不咸不淡的风凉话,骂他“出息不大”有天晚上,陈益怀又在练武,舅舅见了就骂他是“黄鼠狼变猫——变也不高”。陈益怀一气之下,从舅舅家出走。

湖南当时到处可见招募新兵的告示。陈益怀既有了一身武艺,便到近处的招募处报名参加了湘军。初人伍时他只是一名“伙头军”,以后才转为作战的士兵,因为长年练功,益怀武艺高强,臂力过人。站在三张叠起的桌子上面,能用牙齿拎起4只叠在一起装满了水的木桶离地。他在军中用的大刀,有80斤重。他勇敢善战,屡建战功,得到上司的赏识,从行伍逐步提升,一直做到相当于后来新军师长的职务。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也逐渐感到与民为敌,于国无益,万民痛恨。又见朝廷无能,清军腐败,内忧外患加剧,他实在不想再干下去了。于是,辞官回到湘乡。

回乡后,陈益怀买了一座一般的居处安家。这所房子不像曾经显赫一时的武将官府,只是一所普通的农家院落,略事修缮后,陈益怀的家就安在这里了。他还买了240亩田,大都租种出去,自己留下了30庙,雇了两个长工耕种。

因他出身贫寒,所以总是不忘自己所吃过的苦,手里有了点钱,就想给乡里多做点好事。乡邻亲友当中,谁家没有钱了,只要找上门来,总要尽量给予帮助。因为早先贫困,陈赓的袓父成家较晚,直到30岁在湘军当上哨长后,他才同家乡一位小他10岁的刘姓姑娘结婚,生下的第一个男孩就是陈赓的父亲陈绍纯。五年以后又生下他的叔父陈碧纯。不幸的是,叔父出生不久,祖母就病故了。

胨赓的父亲刚满12岁,祖父作主给他完了婚,并且叫他管理家事。过了几年,祖父又和一个当过兵的四川女子结婚,这个继祖母没生儿女,但对儿孙视若亲生,孩子们对她都很尊重、敬爱。她原是祖父军中一个骑士,性格豪爽,武功精良,骑马射箭都很在行,陈赓和父亲、弟弟,在家时都跟这位继祖母学过拳、练过武功。在练功的时候,她常拿根棍子,叫孩子们在棍子上翻筋斗,非常认真。

陈赓的父亲为人直爽,乐善好施。当大革命的浪潮袭来,湖南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时,他由最初的怀疑转为同情。1927年上半年,毛泽东在湖南家乡搞农民运动考察时,曾与陈绍纯进行过长谈,陈绍纯对毛泽东说:“世道只有乱透了才能分出高低、分出好坏来。”这个朴素的思想对毛泽东启发很大,很多年以后,毛泽东还对人说陈绍纯是一个对中国革命有贡献的人。在后来的岁月里,他因陈赓是著名的共产党员和红军高级将领而受到牵连。在十年内战的严重白色恐怖期间,他接连两次被“教子不严”、“赤匪家属”的罪名抓捕人狱。伴随着反动派的政治迫害,这个家庭在经济上也逐渐破产,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连仅存的几间破屋和几亩田地也卖尽了。

陈赓参加革命斗争的影响,国民党反动派没完没了迫害,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破产,促使陈绍纯的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到了后期他已经不只是一般地同情革命了,而是积极地支持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他经常不畏风险地保护地下组织,掩护地下党工作人员。党组织有时在他家里开会,他就自愿帮助放哨。1945年他因病去世。

陈赓的母亲名叫彭学娴,出身贫寒,她一进陈家门,作为长房媳妇,就和年轻的丈夫一起挑起管家的担子,勤俭持家。她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毕生操持家务,抚养子女,为人忠厚,跟陈赓的父亲一样慈善为怀,经常周济穷人。1944年夏天日寇大举进犯湖南,她在逃难途中因病去世。

陈赓的三弟、四弟都当过兵,也都因病死在军中。陈赓的四妹陈秋葵的丈夫名叫谭世铭,成婚后也去当了兵,后来参加了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改名为谭政,再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之一。

日后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颗耀目的将星的陈赓,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真可以说是军人世家,满门英豪。

陈赓从小就“顽皮”,顽皮的孩子多聪明。陈赓自小聪慧伶俐,加上又是长房长孙,所以深得祖父的偏爱。袓父多年征战,战绩累累,身上留下许多刀枪伤痕。他时常抚摸着伤疤,向陈赓讲述他在军中如何打仗、怎样负伤,教导陈赓长大以后也去当兵打仗。祖父比较健谈,每当讲起这些故事,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常使幼年的陈赓听得人迷,留下深刻印象。他把祖父当做崇拜的英雄,暗暗发誓等长大后也要像祖父一样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陈赓生性活泼,幼年时,爱听故事,还喜欢玩胡琴、唢呐一类的乐器。他青少年时代正好处子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封建社会的丧钟虽已敲响,但封建势力仍很顽固。像许多旧式家庭一样,陈赓的家庭也是一套封建家长制的作风,父亲对子女的管教特别严酷,不让其个性随意发展。陈赓6岁时即读私塾,读了6年。私塾的教学方式呆板守旧,身穿马褂、道貌岸然的老师每天给学生强迫灌输“四书”、“五经”一类的古文,学生如背不出来,就打手心,打屁股,进行体罚。陈赓是好动的人,对每天死啃毫不感兴趣的经书,深感不满。他虽然不用功,但脑子灵活,背书难不住他,总能对付过去。遭体罚的次数很少,但挨斥责还是常有的事。

为了反抗,少年的陈赓常做一些“恶作剧”的事。有一次,他把老师厕所里踏脚的木板,悄悄地锯断了一半,这样一踏上去就会断裂。结果上厕所的老师险些掉入茅坑里。诸如此类的行为他还做出许多,被老师抓住后找到家庭,陈赓为此遭到父亲的痛骂。父亲气极了的时候,常常大吼道:“到了你16岁的时候,一定把你赶出去!”

对这类话的真与假,陈赓满不在乎。他当时觉得男子汉大丈夫,岂能被那些书本束缚住。后来他在回忆录中说自己是:“幼年读书、调皮捣蛋”、“我的浪漫,不修边幅,从小就如此。”

1915年,在陈赓12岁的时候,结束了味同嚼蜡的私塾生活,来到离家约有20里路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这所学校的前身是东山书院,是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的时候兴办的一所新式小学。学校的课程除教授经书以外,也教自然、英语、音乐等课程,并且介绍西方先进国家的社会科学。教学方法也很新颖,辛亥革命后,新的思潮开始在这个学校传播,学校里的学生能够看到一些进步书报,教师上课时经常讲些中国日益贫弱,遭受列强欺辱的故事。有几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员,也常对学生讲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后的富强历史,传播“富国强兵”的思想,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学校在邻近几个县都很有名气。毛泽东也曾在这所学校读过书。

陈赓进人东山小学堂后被编入乙班,他在这里如鱼得水,再也不像上私墊时为应付老师而背书了。他心情愉快,又肯用功,学习成绩很好,加上遇到事情的时候,胆量大,又肯忍让,所以深受师长的称赞和同学们的喜爱。他的记忆力非常惊人,读过的诗文、经书、儿乎是过目成诵,像《春秋》、《纲鉴》等文章,几十年后还能背诵如流。在东山学堂,他接触了一些进步书刊,这使他他透过封建壁垒的小小裂缝,看到了―些新的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一些事物,眼界大开,初步朦胧地懂得一些革命道理。在他青少年时代,心灵里就萌生了做一个优国忧民的英雄豪杰的信念,并且树立了要“富国强兵”的抱负。

可是,就在他进人东山学堂学习一年后,他的家庭实行包办婚姻,强迫他去跟一个大他两岁的女子完婚。女方家庭状况与陈赓的家庭“门当户对”,所以陈赓的父亲极力赞成。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这种不管当事人心愿如何,完全由父母做主的包办婚姻是司空见惯的。可是对陈赓这样一个已经开始受到新思潮影响的青少年来讲,这种做法是不能容忍的,况且他从小性格倔强,所以不肯依从这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俗,一直不承认这门婚事。

本来,陈赓对于家庭的封建礼仪习俗的不满,已是一天比一天强烈,赶巧碰上这件极不称心的婚事发生,这便成了他和家庭彻底决裂的导火线。就在父母给他张罗婚事时,他愤而离家出走——跑去当兵了。

那一年,他只有13岁。

他的离家,还并非仅仅是因为反对父亲包办婚姻。和同时代的青少年相比,陈赓的胸襟要开阔的多。在他行动的背后,是一颗想要到外面去创造一番事业的雄心,是要对国家和社会有所作为的志愿,是对一种诱人的新奇生活的憧憬。正是这些因素,鼓舞着他冲破封建的家庭束缚,把他带进一个广阔的世界。

陈赓离家后,跑到湘军招募处报了名,当即被编进鲁涤平部第6团第2营当了一名二等兵。陈赓当时年纪小,身体弱,他忍着种种难以想像的痛苦,将一支和他身高相等的德国造枪背了4年,由二等兵升至上士。湘军当时管理混乱,军官克扣军饷,士兵生活困苦。陈赓的身上生疮,家里接连多次派人到部队找他回去,他都硬挺着,坚持着度过那些艰难的日子。因为他在学校读过书,性格又豪爽,所以受到士兵的敬重。士兵喊他写家信,连长让他教唱,他都满口答应,在当时是个比较活跃的人物。

那时的湖南,正是南北军阀争夺的主要地区之一,他们走马灯互相追逐残杀着。陈赓人伍的4年间,连续参加了护法战争,驱张战争、湘鄂之战等等。他目睹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惨状,深感厌恶和痛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头脑中不禁产生了“自己当兵究竟为了什么”的疑问,觉得在这种祸国殃民的军队里,对于国家民族毫无益处。另外,当时在这个部队中,凡属行伍出身的人,除了个别特殊的例外,都不能被提升为军官,部队里的军官缺额,都得由军官学校的学生来补充。因此,陈赓深感在这里当兵没有前途。特别是他一度想投考讲武堂,但因自己是个士兵而不能取得投考的资格,这对他的打击很大,离开军队的念头就变得急不可耐了。

终于在1921年,他下定决心脱离了腐朽的湘军,怀着一颗优国优民的心,回到了长沙,一面在铁路上当职员,一面继续求学。

就在陈赓离开湘军的那一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了。陈赓到达长沙的时候,湖南的工人运动正在蓬勃开展,长沙已是著名的革命摇篮之一。毛泽东在长沙创办的文化书社、自修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团体,在青年中影响很大。这个时候,陈赓和无数怀有爱国思想的进步青年一样,面对着苦难深重的祖国,苦苦地寻找着救国救民的真理,谋求着国家民族的出路。在长沙打工求学的旧子里,陈赓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报,思想上产生了新的飞跃,形成了新的信念,他自愿献身于改造中闰与世界的伟大事业。1922年12月,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那一年,他只有19岁。

1924年,在广东国民政府里任职的程潜准备办一所陆军讲武学校,从各地招募了一些学员。湖南长沙应招了一百多人,陈赓就是其中一员。他和这些应招学员到达广州后,程潜的陆军讲武学校却迟迟没有开办,陈赓和这些学员一天到晚无所事事,日子十分难熬。

一天,陈赓和宋希濂沿着珠江长堤散步,走到南堤码头附近时,看到一堆青年围着墙头议论纷纷。他挤进去一看,竟是黄埔军校的招生简章。他反复地看了两遍,心急剧眺动起来,从招生简章看,这是一所崭新的军事学校。他一把抓住了宋希濂的手,激动地说道:

“这是孙中山先生办的军校,咱们快去报名吧!”宋希濂有些犹豫,问:“那……讲武学堂怎么办?”

陈赓手一挥:“咱们投错胎了,这才是咱们该去的军校!”

宋希濂还是有些犹豫,就自己的年龄离报考规定还差一岁。陈赓狠狠地拍了他一下,道:“我今年21岁,我借你两岁!”

喜悦之情可见。

就这样,陈赓拉着一群湖南同乡报考了黄埔军校,这其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战争史上的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