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在四川经营多年,他们与蒋介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蒋介石一方面利用他们来统治四川,一方面又视他们为“异己”,千方百计地削弱其实力。

1946年国民党整军,蒋介石下令将刘文辉的第24军缩编为1个师。刘阳奉阴违,一个兵也不肯减。蒋介石又让他到南京担任“中央蒙藏委员会”主任,企图架空他,也遭到拒绝。

1948年邓锡侯任四川省主席时,蒋命令他调运10万担军粮供前方使用,遭邓拒绝,蒋一怒之下逼邓辞职,让其亲信王陵基接任四川省主席。邓锡侯只得挂了个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主任之职,位在张群之下,也只是个空头衔。幸亏他的老部队第95军还听他指挥,邓锡侯只得赋闲在家,等待机会。

潘文华是刘湘旧部,曾任第28集团军司令。抗战后期因不肯配合蒋介石打击刘文辉,被蒋介石调为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部队全被蒋介石调走。1948年7月我军攻克襄樊,蒋介石将责任归咎于他,撤去他的主任职务,与邓锡侯一样只挂了个空头职务。

这些川军将领在红军长征时期曾与红一、四方面军作过战,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建立后,他们与我党和进步人士有了不少接触。1942年2月,周恩来在重庆会见刘文辉,使刘的思想有很大转变。

此后,周恩来派地下党员王少春到雅安建立秘密电台,延安的文件源源不断传来,使刘文辉对共产党的与共产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邓锡侯在抗战时期与周恩来、董必武、彭德怀等人都有交往。1949年初,邓锡侯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正为自己的前途踌躇矛盾时,中共川东地下党派党员刘连波同志来做工作,向邓介绍了党对起义人员的政策。民盟主席张澜也给邓锡侯写了密信,要他及早准备起义。中共地下党员田一平曾在潘文华身边担任机要参谋多年,方针政策有了深入的了解,使他深受潘的信任,对潘的思想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9月间,我军相继解放西北和中南地区,战争重心已开始转向西南。刘文辉认清了形势,密电中共中央表示要率部起义,并向中央请示今后行动。周恩来复电刘文辉,指出大军行将西指,希望积极准备,相机起义,不宜过早行动,招致不必要的损失。

刘文辉向邓锡侯、潘文华转达了周的意思,他们3人决定密切配合,待解放军到来时组织起义,并研究了对付蒋介石的办法。

11月29日,蒋介石由重庆逃到成都,胡宗南部主力也相继到成都附近集结,准备在川西顽抗。成都的形势顿时紧张起来。30日下午,蒋介石在成都北校场召集张群、王陵基、刘文辉、邓锡侯等人开会,部署川西会战。

刘文辉采取“一推二拖”的策略,表面上服从蒋介石的命令,又表示自己的部队分散在西康各地,一时难以集结,远水难救近火。张群两次找刘文辉谈话,逼迫他就范,与胡宗南合署办公,共同作战。并表示要将刘文辉、邓锡侯的家属送往台湾。刘文辉、邓锡侯婉言谢绝,表示即使战败逃亡,也不离开川西故土。(刘文辉:《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载《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

就在刘文辉被蒋介石、张群步步紧逼时,周恩来从北京给雅安的王少春发出指示电:“重庆解放,川局即将改观。望即转告刘自乾(文辉)先生,时机已至,不必再作等待。蒋匪一切伪命不仅要坚决拒绝,且应联合邓(锡侯)、孙(震)及贺国光诸先生有所行动,响应刘邓两将军11月21日的四项号召。行动关键在勿恋成都,而要守住西康、西昌,不让胡宗南等军侵入;万一侵入,应步步阻挡,争取时日,以利刘邓解放军赶到后协同歼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起义投诚(川黔滇康地区)》)(从刘文辉的回忆录看,当时他在成都处于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之下,没有及时看到周恩来的电报——作者注)

12月7日,蒋介石派人通知刘文辉、邓锡侯,要他们下午来北校场谈话。刘文辉意识到蒋介石要来最后一手,要么屈服于蒋,参加川西会战,作殉葬品;要么就作阶下囚,遭蒋介石的毒手。

刘文辉、邓锡侯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秘密出走,离开成都。当天中午,邓锡侯带着猎枪,装作出城打鸟,乘车出了北门。刘文辉怕被蒋介石的宪兵截住,让他的汽车空车出北门,自己则从城墙的缺口爬出去,在两位侍从的扶持下,五步一停,十步一歇,气喘吁吁地走到郊外城隍庙,与邓锡侯会合,然后乘车前往彭县。

那里是邓锡侯的95军驻地,安全有了保障。潘文华则先于5日到达灌县,也摆脱了蒋介石的控制。大家经过商议,于9日起草通电,宣布起义。起义的部队有刘文辉的第24军、邓锡侯的第95军、潘文华的第235师和西康地方部队共4万余人。

蒋介石得知卢汉、刘文辉等人同日起义的消息,大为震惊。西南的地方实力派的反戈,使他企图在大西南顽抗所依托的基础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