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必须有船,有船还得有会撑船的人。因此,部队到达江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筹集船只,动员船工。经过一番宣传动员,不少渔民献出了自己的船。但有些船主对这些宣传不感兴趣,有的竟将船只开进湖里隐藏起来。这些船主,多是跑江湖的人,他们控制船工,由于吃过受骗的亏,对生人的话不轻信,但重感情,讲义气,喜交朋友,爱办光彩事,愿听大官讲话。

针对这些特点,部队改变工作方法,与船主、船工搞联欢,军长、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出面讲话动员,号召他们参战立功。三野还印发了《渡江船工光荣证》,有的军还印了《船工立功证》。这些都有力激发了船主、船工的积极性。

第9兵团还明确宣布:船工及其家庭的生活,由部队按制度供给,船工每天发粮3斤半,家属大人2斤,6岁以下小孩1斤;伤者给予治疗,工资照发;残废者,跟部队人员一样,发给荣军证;牺牲者,给予抚恤,安置其家属;船打坏了,坏多少赔多少,整个坏了赔新船。

后顾之忧解除,许多人争着报名当船工,船主也自动把隐藏在湖里的船只交给部队,把沉入河底湖底的船又打捞上来。敞开衣襟的船工们,握拳捶胸,吐出肺腑之言:“有我们在,就有船在,不把你们送过江,还算什么闯江湖的汉子!”

就这样,二野、三野一共筹集各型船只9400多条,平均每个第一梯队军拥有大小船只500多条,一次可运1万多人。

有了船,部队即开始进行游泳、乘船的“试水”训练。早春的沿江地带,乍暖还寒,河水冰冷刺骨,但干部、战士却整天扑腾在河湖池塘里,不少人冻得连话都说不出来。然而,经过一段时间苦练,大部分北方来的“旱鸭子”变成了“水鸭子”,并学会了划桨、撑船、自救互救等技能。

接着,部队又进行上船下船、航行编队、通信联络、水上射击、登陆突破等战术演练。二野、三野都发出指示,要求在训练中要贯彻有进无退、英勇顽强、独立自主、配合友邻的战术思想,以及分散登陆、集中作战,先登陆先突击,小群动作,大胆猛插的战术原则和动作要领。

据此,部队间展开比赛,看谁的成绩好。他们从河里练到湖里,又从湖里练到长江。第21军第185团3小时横渡巢湖70里,靠岸登陆全团仅用了5分钟!

训练出成绩,训练还出发明创造。一个战士的不慎落水,引发了大家对自制救生圈的思考。不久,各种各样的救生圈制造出来了!

4月9日,刘伯承、张际春、李达向三野和第4、第5兵团各军通报:

“我12军渡江演习以廿斤稻草捆绑成圈试渡成功。因其面积小,又能露出胸部,战士在渡江时尚可射击。稻草圈浸水12小时,仍可使用。现正试以3个草圈连成品字形,以便互助小组协同前进,试行结果续报。”

4月14日,张震也将第10兵团在内河试验成功的救生圈通报二野:

甲、用9斤至10斤蒲芦苇或小麦秸,扎成一个一米三至一米五长之三角形(后一角须加一细棒),中间加150公分圆圈(用布裹住正合适人腰粗)。为增加抗力,草把圆圈应较人身体稍大些,缚于三角内,使用时使身体置于草圈中央。

乙、以火油箱两只,用绳布捆扎于腰部。

丙、以5个猪水泡吹充气,勾结于腰间。

丁、以油布(美式油布最好)缝成车轮胎形圈袋(较人身体较大些),内部塞满乱稻草(最好睡过)并藏空气,将圈袋套于人胸部。

戊、以毛竹筒4个(每个一竹节)勾结于腰间(毛竹筒是去竹青皮,较轻,浮力大),试验结果,其浮力使会浮水者能托一支机枪射击,不会水者能托一支步枪射击,浮水面与人之胸部,运动自如。

上述各材料易取且廉,也易制,轻便好带,现该兵团正普遍自制使用。

各种救生圈的试制成功,对担心落水而又不大会游泳的战士无疑是一个福音。

船被枪弹击穿漏水怎么办?这又是战士们担心的一个问题。通过实验,他们找到了用棉絮塞船补漏的好方法。

此外,三野部队还把汽车发动机安装在木船上,把船改装成土炮艇、冲锋舟。

渡江时间日益临近,将船只送入长江成了大问题!

解放军的船只多在内湖、内河,但内湖、内河的出口或入江处,多被国民党军的炮火封锁。在这种情况下,陆地行舟,将船抬入长江是一个办法。但这样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容易损坏船只、暴露目标。于是,部队在群众的帮助下,开渠灌水,掘堤引渡,拉船翻坝,将船隐蔽入江。

到4月初,后勤部门给部队补充了3个至4个基数的弹药,人民群众为部队备足了1个月的粮食,山东、苏北、皖北的群众组建了几十个民工随军团,确保部队打到哪里,支前工作就做到哪里。

至此,渡江作战准备已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