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南进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长期以来周密筹划的战略决策。最早在1947年7月,毛泽东就提出来了渡江战役的战略构想。1947年下半年,当他在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就考虑到部署已经进入鲁南作战的华东野战军第1、第4两个纵队(纵队司令员分别为叶飞、陶勇,因此也叫叶纵、陶纵)渡过长江,直出闽浙赣地区建立根据地,以便把战线进一步推向国民党军的战略后方。

这年的7月23日,军委在《对确保与扩大战略主动权的军事部署》的电文中提出,在刘邓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谢(指陈赓、谢富治)南渡黄河挺进豫陕边的同时,由陈毅、粟裕、谭震林率华东野战军主力留置山东(包括鲁西南)“担负整个内线作战任务”,另以叶纵陶纵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其步骤:第一步,进行整补和政治动员;第二步,出至皖西,建立临时根据地;第三步相机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临时根据地;第四步,至闽浙赣目的地。为了加强这支部队出击后的领导,毛泽东还提出以邓子恢、张鼎丞、曾山组成东南分局的设想,要华东局考虑。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是毛泽东独具匠心布下的棋局,它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使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为进攻。但是,全局中最关键的一着棋——向大别山地区挺进的刘邓大军,虽有陈谢集团进入豫西从右侧辅弼,力量仍显不足,在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还有被迫撤回的可能。

毛泽东经过再三考虑,在8月6日致电陈毅、粟裕、谭震林和8月7日致刘邓并告陈粟的电报中,决定由陈毅、粟裕立即赴鲁西南,统一指挥包括第1、第4纵队在内的华野6个纵队,组成华野西线兵团,进行直接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作战任务。毛泽东估计,在刘邓大军向南跃进时,国民党军必然会以重兵追堵。在这种情况下,陈粟西线兵团立即尾随敌军南下,就可以从“反对方向钳制敌人”,有效地掩护刘邓大军的挺进并在大别山地区立足生根。此电实际上暂时改变了7月23日要叶飞、陶勇率第1、第4纵队分兵渡江南下的计划。随后,中央军委正式决定:停止执行第1、第4纵队渡江南下闽浙赣之计划。

1948年1月上旬,从中原前线赶赴陕北中央的陈毅,同毛泽东在杨家沟见面了。这是他们随着抗战胜利而在延安分手后的第一次见面。毛泽东在同陈毅谈到1947年7月以来的全军作战行动时强调:我军作战的性质已不再属于“自卫防御”,而是一种“革命的进攻”,是把战争的主要战场推向蒋管区、以求解放全中国的作战行动,所以叫“战略进攻”。毛泽东指出:蒋介石已处于防御地位。黄鹤一去不复返,他要回到战争初期那种形势是不可能的了,今后是我们如何转入江南、四川、两广的问题。

毛泽东在与陈毅的交谈中,又一次说到南渡长江的问题。

1月27日,依据当时的战争形式,中央军委电示粟裕:“关于由你统率叶、王、陶3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有3个方案……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敌20个至30个旅回防江南。你们以七八万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1年之久,沿途兜圈子,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不胜防。”电报上还说,渡江时间,可在2月,或5月或秋季。

此次提出的渡江计划,最终也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