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军和军委间电报往来中所称的石门,即石家庄。石家庄本是获鹿县的一个小村庄,据说因为只有十来户人家,所以叫十家庄,又说这十来户人家都姓石,所以又叫石家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交通的发展,它才渐渐变为城市。石家庄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它西临太行山,可以控守井陉、娘子关,北通京都,处于京都左腋,南控华北几百里平原,为兵家所必争。它天然优越的地理条件,与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地位结成一体,更成了各派军事势力激烈角逐和争夺的一个地区。

七·七事变后,日寇分三路入侵华北,其中一路沿平汉路南下直取石家庄。为割断我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的联系,扑灭我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烈火,日寇将侵占华北日军的三分之一摆在石家庄及正太路寿阳以东地段。石家庄成了日军在华北的一个兵营,一个侵略和掠夺华北的重要基地。

日寇投降后,蒋介石也深知石家庄战略地位的重要,急令胡宗南部第34集团军李文,率其嫡系第3、第16军东渡黄河,侵入华北,第3军进占石家庄。为了使石家庄成为联结冀晋,保障平、津、保的稳固的战略基地,国民党军不顾人民的死活,竭力搜刮民财民力,每日驱使2万多民工,在日寇修筑了八年的防御体系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把这个方圆60多华里的没有城墙护卫的偌大城市,搞成了一座碉堡林立,沟渠纵横,明堑暗壕如蛛网的坚固设防城市。

6000多个碉堡,分布在石家庄的主要街道和路口上;三道防线,形成三道地下城墙。第一道为外市沟,周长60华里,深7米,宽6米,沟外沿有鹿砦、铁丝网和布雷区,沟内设有高堡、伏堡1000多个,并设有电网。其后是环形铁路,6辆铁甲列车不断巡逻。第二道是内市沟,沟长36华里,深、宽各5米,沟内设有尖木桩,沟外有铁丝网、挂雷和鹿砦,沟沿设有比外市沟更稠密坚固的高碉、低堡、伏堡和野战工事。内外市沟之间的各村庄,都构有坚固工事,是重要的支撑点。其中以振头镇、城角村、西里村、西焦村、北集村、柏林庄、范村、元村、花园村等较强。两道市沟之间有交通沟或地道联结,沟内设置削桩、鹿砦。第三道防线是以市区为中心的大石桥、火车站、正太饭店、铁路工厂、发电站等坚固建筑组成的核心工事,核心工事同重要碉堡之间,以明堑暗道相通。

三道防线之外,还分别在大郭村、东西三教、南北翟营和市东北的制高点云盘山等地的所有可用的地形上,都构筑了工事和火力点,作为警戒阵地。

有了这样坚固稠密的工事,加上重兵把守,国民党自信可以确保无虞了。它的宣传机器吹嘘说,“凭石家庄的工事,国军可坐守三年”;还说什么“共产党没有飞机、坦克,休想拿下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