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战役的胜利改变了苏中的形势,战争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军手中,敌军不仅无力进攻,而且连维持交通线都很困难。恐慌到1个旅不敢单独出动,1个团不敢守一个据点。当初长驱直入的骄横气焰一扫而光,变成胆战心惊。

我军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大的胜利呢?

在华中野战军干部总结会上,粟裕司令员说:

“首先,是由于我们没有机械地、教条主义地运用战略指导原则,不轻易放弃一个战略支点,但我们也不死守一地。死守一点,同敌人拼消耗,是不合算的。但也不是一枪不打,望风而逃,而是给进犯的敌人以阻击和重大的杀伤后才弃守。海安撤出前就是这样打的。”

“其次,就是战略上采取了持久战,坚决地执行了中央的指示。我们每打一个仗,中央总是来电说,你们要好好休整部队准备再战。因此,不断积蓄与充实战斗力,便于连续作战,符合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原则。但在战术上则恰好相反,采取了以多胜少的打法。如李堡之战,敌人3个团,我们使用了14个团,差不多是5个打他一个,而且是在运动中打他,所以能迅速干脆地消灭敌人。分界之战敌人2个团,我们用了10个团打他;加力之战敌人3个半团,我们第一线即使用了13个团,连第二线的兵力共有十五六个团,加上还有无数的民兵与地武,敌人当然就很难跑掉了。”

“第三就是采取了战役战斗的速决战。许多同志对于上面要求限时限刻完成任务认为是不体谅下级,是主观主义,太蛮横。其实要求战役战斗的速决是应该的,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因为我们5个打敌人1个,武器弹药也不比敌人差,运动中敌人又不能带着碉堡跑,当然是可以速决的。也只有速决才能减少伤亡和消耗,才能争取时间打第二仗。战役战斗中不采取速决战就会变成僵局,就不能连续作战,也就不能歼灭敌人,更会变成劣势与被动,甚至于失败。所以要取得更大更多的胜利,必须要在战役战斗中采取速决战。要速决,就要不怕疲劳。作战时不要顾虑部队疲劳,要用一切办法鼓励部队,克服一切疲劳去争取胜利。但在战斗结束后,就要很好地照顾部队疲劳,给部队很好的休息。”

“第四,各兵团的协同动作,是取得战斗胜利的决定条件之一。各兵种的协同也是一个重要条件,我在以前几次干部会上屡次提出要组织炮火集中使用,大家还不大相信,直到这几次战斗中受了敌人的教训,才改进了。如李堡之战,集中炮火使用,便很快地解决了战斗。打丁堰、林梓也是如此,所以都很快地取得了胜利。”

最后,粟裕总结说:“我们对进攻苏中的敌人作战,所以能取得巨大的胜利,完全改变了过去的形势,除了上述政治军事原因之外,主要是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大家应记住:谁保存了有生力量,谁就会胜利;谁消耗或消灭了有生力量,谁就会失败。”(《粟裕司令员关于苏中七战七捷问题在干部会上的报告》,1946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