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军在津浦线上面临着危机,亟须将胶济线上的张荫梧调过来,或至少调一部分过来,这是很多人都能看清的事实,然而阎锡山、张荫梧却计不及此。

韩复榘退出济南后,济南商会会长马良替阎锡山奔走,跑去对韩复榘说:“阎总司令绝不计前嫌,如果双方息争,山东商民同深感戴。”

韩复榘此时不便得罪马良,便说:“我很感激老先生的好意。现在只要人家不打我,我保证也不去打人,请先转告对方停止进攻,我绝对尊重民意。”

韩复榘虽有此表示,但并没有和马良谈妥息兵言和的具体办法,马良心里无底,也就未再请示阎锡山。

实际上韩复榘说的是真话。他所避居的胶东一带土匪很多,这些土匪又大多已被阎锡山委任为别动队,这使韩部面临着前有狼后有虎的困境。韩复榘曾一再对幕僚们说:“咱们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上山当土匪。”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晋军不打韩复榘,韩复榘决不敢主动打晋军,更何况阎锡山派来的代表仍驻于韩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韩复榘颇为复杂的心态。

冯玉祥、石友三与韩复榘有历史关系,他们也接连给韩发电,要韩表明态度,共同讨蒋。

讨蒋与息兵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韩复榘自然不肯轻易表态,他和蒋伯诚商量,希望能通过蒋伯诚催促蒋介石尽快在津浦路上发起大规模反攻。

蒋伯诚很同情韩复榘的处境,几次代韩向蒋告急,说明韩“度日如年”,如果再不发动反攻,就没法支持了。与此同时,他又为韩复榘出主意,让韩给冯、石发电,先是说“(讨蒋之事)待与阎总司令妥商后再行宣布”,接着又说“俟领得本月份饷项即行发动”。

蒋伯诚想用缓兵之计来让晋军停止进攻,可是这一招并未能够奏效。张荫梧一心要拿下韩复榘,以便与傅作义争功,其他一概不理,他一边继续从正面发动猛攻,一边亲率大部人马从北面绕攻韩部后方。

韩部兵力单薄,难以应付,只得继续向后撤退。撤退过程中,韩部既要挡住步步紧逼的晋军,又要随时击退各路土匪,弄得手忙脚乱,以致未能在预定的防线稳住阵脚,部队损失很大。

韩复榘意气消沉,颇有山穷水尽之感,不禁又流露出放弃胶济线,到沂蒙山区当土匪的念头,为此还发了一份下野通电,电称“煮豆燃萁,摘瓜抢蔓,我退一寸,人进一丈”。

蒋伯诚见状很是恐慌,他把韩部的三个师长找来共同商议。众人一致认为,韩复榘此时发出这份下野通电不但不能缓和局势,反而会招致晋军的乘势进逼。

商量下来,决定由三师长联名发出挽留韩复榘的通电,以挽回下野通电对军心士气的影响。之后,三师长又一起去向韩复榘阐述意见,并向韩保证会固守现有阵地,一直等到援兵到来和津浦线发动反攻。

见手下仍愿意继续坚持下去,韩复榘心定了不少,遂表示:“大家的意见,我也同意。好吧,咱们就撑撑看。”

天时地利在这个时候帮了韩复榘一个大忙。山东半岛的河流有两个特点:一是平行的河流多;二是所有河流都是从南向北横向流入渤海。加之大雨不断,河水猛涨,晋军在前进时受到不少阻碍,步伐便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

在增援津浦线的同时,蒋介石仍未完全放弃在陇海线上决胜负的初衷。他决定接受陆海空军总参谋长杨杰的建议,向反蒋联军实施锥形的“中央突破”,以期打开缺口,取得主动地位。

民国时国内有两大军事理论家:一个是蒋百里;另一个就是杨杰。论理论造诣,蒋百里要胜过杨杰,但在实际的军事指挥上却未能有太大成就。杨杰曾评价说:“蒋(蒋百里)通好几国文字,勤学苦练,古今中外战法懂得很多,惟所遇非人,未能大露头角。”

概而言之,杨杰认为蒋百里无出色战绩,与其本人无关,与跟错了幕主有关。

杨杰是蒋介石在振武学校的校友,不过他后来又考入了日本陆军大学,是该校中国留学生班第三期学生。从陆大毕业回国后,杨杰先为程潜所器重,接着又受知于蒋介石。“择明主而事之”,成了他觉得自己的成就有可能超越蒋百里的重要依据。

杨杰才气纵横,每以姜尚、孔明自拟。中原大战开始没多久,有人请教他对于当前形势的看法,他说:“阎、冯之间以及阎、冯与其他各派之间,各怀鬼胎,意见不一,政治上是脆弱的。”

至于军事方面,杨杰认为:“阎军、冯军在给养上有差别,很难同心协作,结果是要失败的,但也不是一两个月所能了局,可能要打一两场恶战才能解决。”

这些意见都体现了杨杰不同一般的军事眼光和智慧。蒋介石对杨杰也十分器重,不仅采纳其计,而且将制订作战计划的任务也全部交给了他。

早在日本陆军大学就读期间,杨杰就以图上战术和应用战术作业见长。日本陆军大学有一种名叫野外参谋旅行的教学形式,也就是指挥演习,杨杰曾被指定为野外参谋旅行的统裁官和演习师长。班里同学,谁演参谋长,谁演旅团长,谁演骑、炮、工指挥官,都由杨杰负责分配。

知道“中央突破”乃是在幕主面前体现自身价值的绝佳机会,杨杰遂也拿出平生所学,不仅拿出了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还操刀为各部队制定了明确的作战任务和作战线路图,后者连对第一线和第二线部队的动作要求都讲得非常详细。

杨杰的作战计划看上去精美绝伦,但总攻还是失败了,特别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失败的原因恰恰就出在他的计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