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能从学生时代的“成绩一般,土里土气,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混到士官系中无人能出其右,自然有别人无法企及的地方。在公众印象中,他身上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精明、会算计。

阎锡山的父亲是小商人,山西人称“钱鬼子”,属于能把算盘珠子拨拉到啪啪作响的那种。阎锡山从小随父亲在钱铺做学徒,耳濡目染之中也成了“钱鬼子”,日后当他把这种精打细算的商人手段应用到政治场中时,便开始一路过关斩将,乃至无往而不利。

老阎的地盘原来仅有山西,现在发展到冀、察、绥三省和平、津两市,在他看来就是大赚特赚了。虽然他也面临着被“编遣”的危险,有可能会亏掉一些,但还不至于把前面赚来的本钱全亏掉,因此他就犯不着像冯、李、白那样猴急猴急。

阎锡山不作声,蒋介石总算是轻松了那么一点。其他几个人的发言,白崇禧要带兵远戍,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蒋介石当然不愿意让他发展成为中央无法控制的又一股地方势力,加上西北又是冯玉祥的地盘,也不会容别人擅闯,所以便提出:“兵工计划先从导淮做起,然后冗兵移边垦荒,充实国防。”

你要去新疆不是不行,不过有那心,不如先就近改造一下淮河再说。

堵住白崇禧的嘴后,蒋介石对冯、李的要求也未一概否决。他拿出一份事先拟好的编遣计划,让阎、冯、李共同签名,说这只是原则大纲,具体怎么编遣可以到南京再商量。

阎锡山在会上一直对蒋表现得唯唯诺诺,态度十分恭顺,当即便在计划书上签名。冯、李见状,也只好跟着在上面签了字。

会后,蒋、冯、李、白相继南下。冯玉祥对南下胸有成竹,离平的时候,还坚邀阎锡山做伴同行。阎锡山则强调自己兼任着平津卫戍司令,负有卫戍平津的责任,不能说走就走,必须稍作停留。

如何对付蒋介石,已成为冯、阎、李内部共同的热点话题。先前在与高级将领和幕僚纵论天下大事时,阎锡山甚至设想到日后与蒋兵戎相见的情景,认为自己不一定就打不过蒋:“汉阳兵工厂只能制造轻武器,我们还能制造炮兵用的重武器。”

当然,不到迫不得已,阎锡山绝不会傻到挽起袖子主动去跟蒋介石打肉搏战,更何况,蒋介石要修理的又不是他一个人,为什么要上赶着冲到前面去呢?对此,他有一个极为精辟的分析:“蒋介石虽占据江南,但他的内部很不稳固,如汪精卫等恨蒋的人很多,李宗仁、白崇禧更是恨他。”

阎锡山估计李、冯、白这一去,十有八九会与蒋介石发生争执,他不愿掺和进去,更不愿替这些人火中取栗,而且凭他老阎多年混迹江湖的经验,遇到这种事切不可抢先,如此才能确保自己前后都有退路。

在阎锡山承诺,至多耽搁一天即行动身之后,冯玉祥才离开北平。第二天,他得知,阎锡山也从北平出发了。

冯玉祥对此仍不放心,他沿途不断用电话联络,听说对方的专车向南开来,方肯继续前进。

冯玉祥坚决要拉着阎锡山南下,自然是因为后者在善后会议上表现暧昧。这就好像赌桌上的三个赌徒,在前面的牌局中,两个输了,一个赢了,赢了的那位就想赶紧拔脚走人,输的注定不会乐意,人家还想在下面的牌局中把输掉的钱再捞回来呢。

更何况,南下是要合起伙来向老蒋争取利益,这种情况下,多个人就多张同老蒋交锋的嘴啊!

令冯玉祥想不到的是,阎锡山的鬼点子更多。专车往南开不假,但在开过石家庄进入河南境内时,突然又折返石家庄,随后回到了阎的山西老巢。

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阎锡山的解释是:因父亲患急病,故中途折回,俟父亲病好即去南京。

这是一个让人无法反对的理由,也是阎锡山再次深思熟虑的结果。他告诉幕僚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到南京开编遣会议,我若顺着冯、李说话,必取怨于蒋,会开不成不算,我还得罪了蒋。若顺着蒋说,又必取怨于冯、李,反正是两面不讨好。与其这样,不如等他们闹成分裂之局时我再去,那时双方都需要我,我就好了。”

冯玉祥身上常被人贴上标签,谓之“伪善终日,欺世盗名”,蒋介石虽然没那么矫揉造作,但也一向以忠孝仁爱作为标榜。大家都争着当“为人至孝”的大孝子,当然也不能阻止别人尽孝。

一直以来,阎锡山的优势都是心计,他跟冯玩的是心计,跟蒋玩的也是心计。他颇有几分自得地说:“袁世凯是最厉害不过的,我都应付过去了,蒋介石不如袁世凯多了。”

这个时候,蒋介石可以说既希望阎锡山来南京,又怕阎锡山来南京。正如阎锡山所预计的,如果他与冯、李联合起来跟蒋斗,蒋是非常头疼的。

现在阎锡山虽然迟迟其行,但即便李、冯联手,其能量也不在小。蒋介石担心:南京会议会不会像善后会议那样无果而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