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敲了敲烟斗里余下的烟烬:停止对中国共产党的扶助,将各大城市直接转交给蒋介石。美国人又举橄榄枝。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以表示和平的愿望。蒋介石秘令杜聿明哪来的和平,进攻!已退到沙漠边缘的黄克诚给中央发了一封措词强硬的电报,林彪翻身上马,秀水河予突然间枪声四起。

斯大林全力支持蒋介石

林彪在山海关一路败北,已丢掉整个辽西,撤到了阜新一带!

毛泽东紧锁眉头,在延安王家坪那间幽静的办公室里,久久地站在地图前:看来我们在东北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跟蒋介石对抗。

“毛泽东在东北根本不是蒋介石的对手!”说这句话的是斯大林。他站在克里姆林宫里的大会议桌前,透过窗户隐约可听见吹过红场的寒风。“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也是共产党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现在,蒋介石和美国人对我们很是不满。根据最新的消息,毛泽东在东北有多少部队?都分布在哪里?”斯大林一边往烟斗里加着烟丝,一边问道。

总参谋部的一名官员立即打开一份文件:“根据我们的军事侦察,到1945年11月,毛泽东的队伍在东北具体分布如下:万毅率领的山东军区滨海支队3,500人在吉林的盘石、海龙、西丰地区;肖华一部渗入到辑安、通化一带,肖华本人则带领山东军区机关到了安东地区;罗舜初率山东军区3师和鲁中军区警备3旅共9,000多人在辽阳、鞍山地区;吴克华、彭嘉庆率胶东军区第5、第6师8,000多人自辽南登陆后,留在营口、海城、盖县一带开辟根据地;程世才、曾克林、唐凯所部活动在沈阳、抚顺、本溪之间;周保中部约8,000人分布在吉林、敦化、五常和延吉地区,周保中本人作为东北局的领导成员,则在长春市内开展工作;陈云、高岗受东北局委派,带200多干部,活动在哈尔滨;山东军区田松支队的1,000人自在辽东半岛登陆后,北上到了牡丹江地区;359旅刘转连部于10月到达抚顺、辽阳后,又有部分人马越过吉林去了北满;刘锡五的部队共6,000人则分散在嫩江、洮安地区。毛泽东在东北的部队总人数约10万有余,但比较分散。”

“哦,”斯大林叼着烟斗,轻轻地吸了一口,便拿在了手里,“我看毛泽东这么少的部队根本就无法占据大城市,东北早晚还是要落到蒋介石的手中。现在蒋介石不断地给我们发外交照会,美国和英国也在全力地支持他,我们如果一味地支持毛泽东,恐怕最后不仅在中国将毫无所得,同时还可能被世界各国冠以没有国际信誉的恶名。”

斯大林敲了敲烟斗里余下的烟烬,头也没抬地说:“转告苏军在中国东北的司令部,停止对中国共产党的扶助,全力支持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

11月中旬的东北,天气骤然转变,气温急剧下降,寒风怒吼,枯叶乱飞。昨日还满脸笑容的苏联友军突然个个面若冰霜:“莫斯科有令,所有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立即撤出各大城市。”

东北局所在地沈阳成了第一个陷入混乱的城市。一队苏军士兵二话不说,闯入“大帅府”,把所有的办公物品摔得一片狼藉,然后在每一道门上都贴了封条。

彭真等人被莫名其妙地赶到了呼啸的寒风中。这一天正是11月26日。

有难临头,东北局的领导也无力他顾了,几人相互分别。彭真、林枫搀着重病在身的罗荣桓,带领东北局机关去了本溪;高岗、张闻天决定开往北满,与陈云会合;李富春、吕正操、张平化临时成立了东北局西满分局去了抚顺;陶铸、邓华则带辽宁省委和军区就近去法库县开辟根据地。

沈阳异动,其他各大城市也相继异动。苏联人突然改变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在东北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动荡,暗藏的国民党特务以及原伪满人员纷纷脱下披在身上的羊皮,露出了狰狞嘴脸,大批共产党干部遭到袭击或暗杀,原来发展起来的当地力量也纷纷叛变,持着共产党发放的武器对抗共产党的武装。一时之间,东北各地,阴风阵阵。

此时的苏联红军一方面在努力恢复和维持各地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则派兵保护国民党官员接收各大城市。

“苏联人简直是丧心病狂,我们要以武力方式收复沈阳、长春!”

彭真愤怒地吼道。随后他将自己的意见直接上报给了中央军委。

林彪拿着彭真上报中央的电文复件,一声不吭地看了很久。最后摇了摇头。

“这是行不通的。”他淡淡地说。

12月25日,林彪电告中央:目前我武装力量尚不够强大,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根据地,我绝大部分部队皆应严格离开城市,住到乡下去,到边缘地区放手发动群众。

毛泽东不住地点头。在延安那间远离硝烟却永久被硝烟所笼罩的办公室里,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林彪的电文:“林彪说得对呀,东北的斗争必须作长期的打算。不能凭一时的意气用事。”

12月2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给东北局的指示。这就是后来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名篇——《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没有与国民党“争风吃醋”,无疑让蒋介石兴奋了许久。这样,国民党在未受共产党武装干扰的情况下,大范围地展开了接收工作,并不断向沈阳和长春等地空运部队。

但蒋介石仍然心中无底,他担心苏军撤走后,若自己立足未稳,必遭共产党的打击,于是请求苏联延缓撤军。对此,斯大林求之不得,正愁如何找借口再在中国多捞点便宜,接到国民党的请求后,斯大林痛痛快快地答应暂时延缓一个月,到1946年1月再走。

苏联的延缓撤军,蒋介石高兴,斯大林也高兴。偏偏美国人在这个时候却不高兴了。美国害怕中国内战不断,苏军乘机赖在东北,这样将严重影响美国的在华利益。

12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发表对华政策声明,希望中国停止武装冲突,协商解决内部分歧,扩大政府基础。16日,美英苏在莫斯科召开三国外长会议,表示一致支持中国的统一与民主。美苏相约:双方军队完成各自的任务后,将尽早撤出中国。

看来美国真的是急了,它不仅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中国要停止内战,更重要的是还专门任命五星上将马歇尔为驻华特使,挥舞着橄榄枝,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中国。

欢迎和平,这是我们一贯的主张!延安率先呼应。

马歇尔飞抵重庆,国民党再次摊开谈判桌。

12月16日,周恩来、叶剑英一行亲临山城,与驻渝的董必武、王若飞等组成中共代表团。国共和谈重新开张。

蒋介石面带假笑:美国人真不会把握时机,现在我在东北节节得胜,苏联也将各大城市拱手相让,在这种前提下,还进行什么谈判?

私下里,他急令杜聿明:别管什么鬼谈判,加紧进攻至关重要。

12月24日,杜聿明接到蒋介石秘令后,立即指挥52军主力冒着漫天大雪攻打北镇和黑山。当地自治军再次撤退。

12月28日,国民党13军主力乘胜北上,沿着铁路线攻到义县。正在那一带休整的林彪、梁兴初因准备不足,仓促中只抵抗了一天。13军继续前进,12月30日打到阜新。林彪只好带领梁兴初师和黄克诚部的彭明治旅撤退到彰武、法库,而黄克诚则率3师余部退向了通辽一带。这样,国民党军队一举控制了热河与沈阳间的铁路线,切断了关内解放区与东北的联系。随后,杜聿明下令兵分两路,52军南下进攻营口,13军则由阜新沿铁路向西进攻朝阳、热河。

东北漫天白雪,重庆却是青山翠竹。

马歇尔执意要求国共停战,蒋介石不得不做表面文章。

为了换取暂时的和平,尽快进行根据地建设,中共中央同意不完全拒绝国民党进入东北,但要求民主和地方自治,建立地方联合政府,共产党的军队也有驻东北权。蒋介石迫于马歇尔的压力,只得点头应允:可以同意,具体细节继续商量,争取在1月中旬达成停战协定。

蒋介石终于在大的原则上松了口。延安隐约感觉有一阵暖风吹来了。

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当大力倡导和平。延安方面认为。

1946年1月初,东北局在中央指示之下,将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以体现国共同管东北的意愿。根据新的调整,在民主联军总部管辖下,建立了东满、南满、西满、北满四大军区。林彪将战斗力最强的两个老部队——山东1师(梁兴初部)和新四军3师7旅(彭明治部)划归总部直属,其他各部队根据所在地区分别置于军区领导之下。

北满军区由高岗担任司令员,陈云任政委,辖山东7师(杨国夫部)、陕甘宁359旅(刘转连部)及松江、合江、北安、牡丹江、嫩江5个军区;南满军区司令员程世才政委肖华,辖有第三纵队(吴克华部)、第四纵队(胡奇才部)及辽宁、安东、辽南3个军区;东满军区司令员是周保中,政委林枫,辖山东2师(陈光部)、第七纵队(万毅部)及通化、吉东、辽北3个军区;西满军区司令员为吕正操(后为黄克诚)、政委李富春,辖新四军3师(黄克诚部)及嫩南、辽西两个军区。

为了抓住即将到来的和平机遇,中共中央明令上述部队纷纷散开,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前往各山村乡镇,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

但蒋介石心里最清楚:哪来的和平机遇?他急促命令杜聿明:只要停战令未曾公布,就丝毫不能放弃进攻,力争尽早夺取热河,彻底切断关内共军统占区与东北的联系。

在此命令下,杜聿明指挥13军主力和52军195师迅速从义县出发,于1946年1月5日占领朝阳,9日占领叶柏寿,10日占领凌源,13日攻下平泉。

到平泉,杜聿明不动了。因为这一天,即1月13日,国共停战令正式生效。

马歇尔死盯盯地看着东北,蒋介石不敢轻举妄动。和平终于到来了!

但这是真的和平吗?

林彪第一个站出来向中央呼吁:“此次和平协定的实质,实为蒋之一重大阴谋。这一阴谋是对我党力量采取避实就虚、各个击破的方针。”“从目前所知条件看来,则我此次和平的前途较之继续战争的前途更坏。我入东北的部队目前完全处于无根据地的状态,与我军脱离中央苏区后到陕北以前的状况大体相同。如敌调全国兵力,向我到处进攻,则对我甚为不利。”

他不等中央的回复,于1月15日向所属各部队连下两道命令:第一,时局尚在动荡中,各部须严整战备,只有战争才能争取和平;第二,切勿向下级指战员散布和平空气,以免解除精神武装。只应鼓励为和平而战,为停止敌之进攻而战。

情况正如林彪所料。停战令生效后,蒋介石借机大举向东北增兵。美国海军第7舰队集中所有运输舰,从上海、广州、越南等地陆续运送国民党新1军、新6军、第60军、71军、93军到秦皇岛、葫芦岛登陆。杜聿明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更是四处延展,1月15日,52军25师到达沈阳,1月26日,13军89师接收了新民和彰武。

国民党军依据中苏条约和国共停战协定,不费一枪一弹,轻松占领了沈阳以西和辽东半岛的大片地区。

所有的大中城市都被国民党军所占领,附近农村无一不受到威胁,民主联军还有多少根据地可开发?但中央依旧要求东北部队以和平为重。

步步后退的民主联军几乎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刚刚占据通辽的黄克诚在得知杜聿明已开进新民和彰武后,再也忍不住了。他直接给中央发去电报:国民党军正在逼近通辽,而退出通辽,我们就只能走进蒙古大沙漠了。为求生存,我们决定在此拼死一战,即使苏军前来也坚决抵抗,全部战死在所不顾!

这是一声措词强硬却饱含着热血的呐喊。

这声呐喊让刘少奇深深地震惊了。他曾多次指示东北局:“我党目前对东北的方针,应该是力求和平解决,力求国民党承认我党在东北一定合法地位的条件下与国民党合作实行民主改革,和平建设东北。在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只有这个方针才是正确的,行得通的。因此企图独占东北,拒绝与国民党合作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如果我们对国民党采取内战方针,我们必归失败。”

但接到黄克诚电报后,刘少奇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东北的局势:要让蒋介石承认我党在东北的合法地位,看来还需要进行艰苦的斗争。1月26日,刘少奇给东北局发出了新的指示:我军要“在军事上力求巩固自己,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打下长期坚持的基础,在完全自卫的条件下可以力争打一两个大胜仗。”

第二天,即1月27日,刘少奇进一步指示:“如国民党不与我谈判即向我军进攻,在友方不坚决反对,我在完全防御有理的条件下,可给进攻之顽以坚决彻底歼灭之打击。为此必须激励士气,细心准备,不要多战,务必一战大胜,煞下顽军在东北之威风。”“为此,林彪应设法到主战方面去指挥。”

彭真拿到刘少奇发来的电文后,一连看了好几遍,不禁长叹一口气:“我们终于不必一味地忍气吞声了。”

他一面命令立即将此电文发给林彪,一面打开房门,透一透空气。

他看见铺盖着厚厚白雪的北国大地,正在太阳的照射下泛起耀眼的亮光。

林彪要尝尝打胜仗的滋味

接到来自中央的电报时,林彪正带着梁兴初和彭明治驻扎在法库西面的秀水河子大力开展群众运动呢。看到最新的指示,他不禁心中一振。自从进入东北以来,在杜聿明的紧逼进攻下,自己一路败退,虽然属下们见了面都呼一声“总司令”,但背地里,却有多少人讥称自己为只会撤退的司令呢。

林彪的确多次在无意中听到属下们的议论。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随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上过井冈山,参加过万里长征,22岁就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的军长,30岁那年指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大败日军,名震中外。他能是一个只会撤退的司令吗?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那本著名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曾这样描写长征时的林彪:“他是红军中年轻的鹰。在1935年那明媚的春天里,云南的田野万紫千红,到处是雪白、桃红和淡紫的罂粟花,在阳光下迎风摆曳。在红军这道星河中,没有比林彪更为灿烂的明星了。”

如今,这位“灿烂的明星”正骑在战马上,缓缓行进在冰天雪地之中。他仔细地观察着秀水河子的地形,等待着战斗的时机。

自从平型关一战之后,林彪已整整八年没有尝到打胜仗的滋味了。他正在耐心地等待着时机。

而这个时机正悄然走来。

1946年2月9日,国民党新6军在廖耀湘的带领下顺利登陆秦皇岛,随后挺进到锦州。这是国民党一支著名的主力王牌军,杜聿明顿时欢欣鼓舞,下令兵分三路,沿铁路线发起新一轮进攻。于是,南路的新6军22师扑向盘山、台安、辽中等地;中路52军第2师扑向新民以东地区;北路13军89师直奔公主屯、秀水河子、鹜欢池等地。

鱼已经游来了,是撒网的时候了。

13军89师有两个团的兵力,孤军冒进,向秀水河子方向扑来。林彪不禁心情激动,立即启动了战前部署。

2月10日,他在法库指挥部电令梁兴初和彭明治:“这一仗关系重大,必须打得很艺术、很坚决,切不可鲁莽草率。务须严密弄清敌情,干部须亲自侦察地形,选择攻击点与布置火力,当面详细交代任务,切实做好联络,规定统一动作时间。一切布置好后,即行猛打。”

林彪很少这么罗嗦。

2月11日,13军89师266团踩着皑皑白雪,进至秀水河子,与265团会合,总共4个营的兵力。林彪立即命令梁兴初的1师和彭明治的7旅正式行动,要像包饺子一样先将这4个营紧紧包住。

到13日,所属各部先后回报:全部抵达预定位置。

“好!”林彪一拍桌子,“今夜22时发起总攻!”

东北的冬夜是漫长的,而且寒冷。夜幕降临以后,天地之间一片清寂。

22时整,信号弹闪着亮光升上半空,划破了死寂的夜幕。骤然之间,枪声四起。梁兴初带着1师全面开火,埋伏在另一面的彭明治率领7旅也及时打响了山炮。

国民党兵此时如梦方醒,原来自己早已被装进了死亡之网。无奈此时受到林彪的两面夹击,仓促之中不知如何应战,慌乱中已退到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

民主联军从四面八方涌来,步枪上的刺刀在冷夜中闪动着耀眼的寒光,短兵相接的巷战持续到14日凌晨。

天已破晓,秀水河子战斗胜利结束了。

这是林彪自进入东北后打的第一个胜仗,以伤亡771人的代价共打死打伤国民党军500多人,俘获900多人,另缴获各种炮38门,轻重机枪98挺,步枪790支,弹药7万多发,汽车32辆,电台2部。还有被服等其他战利品。

国民党军整整4个营的兵力被歼灭于秀水河子。此时杜聿明正躺在锦州的病床上,他的痼疾肾病又犯了。但当他听到这一消息时,却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恐怕不是一个好兆头。”沉思半晌,继续道,“我军控制现有地区已属不易,竟遭如此惨败,看来想接收整个东北,已是非调重兵不可了。”

杜聿明病恹恹地又躺倒了,未足两天,又接报告:新6军22师在沙岭地区遭到伏击,共伤亡674人。

“什么?那是我的王牌军!”杜聿明“腾”地坐了起来,良久未语,又缓缓地躺下了。只是轻声地丢下一句话:“这个林彪不可小看呀。”

杜聿明却不知道,此时的林彪比他还要痛心。

沙岭之战是林彪未曾想到的。这一战发生于2月16日,即秀水河子之战结束后的第三天。当时正值正月十五元宵节,国民党南路的新6军22师,从沟帮子、盘山一带开至沙岭。进入了辽东地区吴克华的活动范围。

吴克华得知敌军22师的66团和师教导营近3,000人已驻进沙岭村时,立即调动六个团的主力,拖着十几门山炮和野炮开进沙岭。实施包抄部署后,于当日黄昏发起进攻。怎奈廖耀湘的新6军乃是蒋介石手里的王牌军之一,号称“国内无敌”,拥有全套美械装备,大多数士兵都有三五年至七八年的军龄,抗战时曾参加过远征军,屡经沙场,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吴克华部与其初一交火,便落了下风。

随后,新6军一面利用优势火力顽强阻击,一面构筑防御工事,坚守不出,直打到19日清晨,从盘山方向增援的国民党部队逐渐逼近。吴克华见自己部下已打得筋疲力尽,无心再战,只好下令撤出。

这一仗,新6军共伤亡674人,而吴克华部伤亡却达2,159人,大伤元气。

林彪听到战斗结果后紧锁眉头,闷闷不乐。本来秀水河子之战也只能算是小胜,而沙岭之战却是实实在在的败仗。

但不管是胜仗,还是败仗,同样重击在杜聿明的身上。

卧病不起的杜聿明不想再守在东北了。

在短短的三天之内,他先是在秀水河子遭到林彪的伏击,犹如吃了当头一棒,随后又在沙岭被打了一记重拳,顿感浑身更加不适起来。

东北的冬天是寒冷的。他听着窗外的风吼声默默地想。

几天来,杜聿明的肾病更加恶化了,必须到北平开刀手术才行。于是,他电告蒋介石:目前国民党在东北的兵力远远不够,必须再度增兵,同时由于自己重病在身,故举荐郑洞国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暂时代替自己的职务。

杜聿明抱病离开了东北。国民党军不敢轻举妄动。新6军停留在盘山、辽中一带,52军在新民和沈阳西郊,而13军则去了热河地区的凌源、平泉一带。蒋介石急急忙忙地利用美国军舰继续从上海、广州、越南等港口运送新1军、第71军、第60军和第93军到秦皇岛,以备向东北大举进攻。

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冬天里,东北出现了暂时的平静。民主联军在休整,国民党军也在休整,而苏联士兵却是忙碌的。

2月已经过半。苏联军队不是说要在1月底撤走吗?怎么还没走?

老百姓在问,美英政府也在问。蒋介石坐不住了。

本来,蒋介石害怕苏联红军突然撤走,自己兵力不足,共产党军队乘机而入,所以恳请苏军延缓撤走。可现在自己的部队已不断到位,而苏军即使延期也已超过了期限。他们为什么还是一点要走的意思也没有?

美英政府连续通电蒋介石:苏联正在利用延长驻军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将东北的工业原材料和各种工业设备以及日满政府的银行储备运回国内。再不阻止,东北将变成一片废墟,谁都将没有利益可得。现在必须想办法把苏联人赶走。

1946年2月11日,恰逢雅尔塔会议一周年之际,雅尔塔秘密协议的全文得以公开发表。这份秘密协议当年是规范美英苏三国瓜分世界的约定,如今却立即成了点燃中国人愤怒的火种。直到此时,根本就没有代表参加会议的中国人才知道,协议中居然有“苏联应恢复以前俄罗斯帝国之权利”的条文!

抗议,抗议,还是抗议。中国各地有良知的国民纷纷举旗呐喊。

国民党趁热打铁,接着公布了“张莘夫事件”。张莘夫是国民党东北行辕经济委员会成员,1月7日在接收抚顺煤矿时因与苏联人发生矛盾,于16日返回沈阳途中在苏军的护送下遭到杀害。虽然凶手已成历史之谜,但当时许多人一致推测为苏联红军所为。所以各地要求苏军撤走的呼声再掀高潮。

2月22日,国民党官方出面,组织了有两万多人参加的反苏大游行。2月23日,西南联大的王力、朱自清、沈从文、余冠英、冯友兰、潘光旦等100多位知名教授发表了对东北问题的宣言,要求国民党政府“披露中苏签订条约以来一切有关东北问题的谈判经过,并拒绝再作妨害主权的任何协商”;同时强烈要求“苏联尽速撤退在我东北驻军,归还一切工厂设备与资源。不得有超出中苏条约范围以外之任何行动或措施”。

面对中国人的万民怒目、千夫共指,斯大林无言以对,他不想以不惜抛开中国共产党而竭力树起的“国际信誉”因此而倒掉。在一片强烈的抗议和反对声中,苏军无可立足,遂于1946年3月初收拾起行装,开始撤出。

苏军的撤出也是带着满腔的怒气撤出的。他们知道,这一撤出,就再也捞不着东北的便宜了。所以,他们不与国民党合作,一言不发,迅速远离。3月12日撤出沈阳,13日已撤出四平。初到沈阳的郑洞国指挥各部加紧接收,但由于苏军步伐太快,而且没有事先通知,国民党的接收与苏军的撤出之间留下了巨大的时间空白。

这是民主联军难得的好机会。

早在3月6日至8日,中共东北局为了解决在东北的下一步行动方针问题,在抚顺召开了一次领导人大会。彭真、林彪、林枫、罗荣桓、吕正操、肖劲光、伍修权等都出席了会议。患着严重肾病的罗荣桓语重心长地在会上提出:不要高估和平的可能性,东北战争要做较长时期的准备。

和平?为什么罗荣桓此时还要提到和平问题?因为美国特使马歇尔正在展开新一轮的督促国共停战的工作。

3月4日,马歇尔亲临延安,大吹和平之风。但回到重庆之后,蒋介石对他的主张却不予理睬,甚至不惜破坏刚达成不久的政协决议,加紧增兵东北。毛泽东一气之下,将周恩来召回延安,决定共产党拒绝继续出席政协会议,以示抗议。为此,马歇尔要求蒋介石必须采取行动缓解东北的战争危机,应迅速成立一个由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停执行小组进入东北。

这就是罗荣桓提醒大家小心和平陷阱的原因。

事实亦是如此。蒋介石这一次连假笑都不给马歇尔了:东北已经是国民党的天下了,还跟共产党谈什么和平?

3月11日,马歇尔回天无力,“猪八戒摔耙子”,一甩手回国了。

“这个蒋介石,太嚣张!”毛泽东在延安背手而立,一支香烟正在他的指缝间咝咝地燃烧着,“告诉林彪,立即动员全军,在运动中及敌立足未稳时,坚决彻底歼灭国民党进攻部队。愈多愈好,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二万人,求得大胜,以利谈判与将来。”

此时,东北局正设在抚顺,林彪面壁三日,遂于3月26日向各部队下达了新的作战部署命令:西满军区主力先期开赴四平,届时将由自己亲自指挥;吉辽军区的罗华生、贺庆积、邓克明、曹里怀四个旅向长春集结,在周保中指挥下准备夺取长春;北满抽调杨国夫师南下到四平,359旅准备进攻哈尔滨;南满部队则重点配合沈阳以北的作战。望全党全军以最大决心,不惜任何牺牲,争取这次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随后,林彪离开抚顺,匆匆赶往四平。

本溪就像一根铁钉子

此时的东北正是初春时节,偶尔到来的暖风轻轻地吹开一层冻土,一两株迎着早春探出花蕾的杏树点缀在这片辽阔的松辽平原上。而四平恰恰位于松辽平原的中部,南接沈阳,北通长春,三条铁路交汇于此,是东北地区的交通纽带。

林彪抵达四平时已是4月4日。他弹落一路风尘,四下巡视一番,决定入住在四平西北郊梨树县的梨树镇。

早在林彪到来之前,四平已被东北民主联军所攻占。3月13日,四平苏军撤离的时候,驻在西满地区的黄克诚率3师主力迅速北上,由法库直逼四平,于3月15日攻占四平西郊飞机场,16日晚形成了东北西三面围城。17日凌晨2时,攻城战打响,战斗持续到中午时分,除有200多名守军逃跑外,其余3,000多守军和政府官员全部被歼。蒋介石任命的辽北省主席刘翰东、保安司令张凯及匪首王大化、王耀东等皆被活捉。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四战四平”中的一战四平。

四平国民党军为何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呢?因为此时熊式辉、郑洞国等人及东北行辕、东北保安司令部正忙着从锦州进驻沈阳。直到3月18日,国民党各部才基本到位。

随后,新6军、第52军、新1军分别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发起攻势,分头齐下,于3月21日前先后拿下了辽阳、抚顺、铁岭这三个重镇。至此,在沈阳外围的重要城市中,只剩下本溪仍孤零零地控制在民主联军的手中。东北形势骤然紧张。

1946年3月24日,毛泽东致电东北局:国民党军在辽阳、抚顺等地巩固了地位后,则会派兵北上四平、长春,你们须及时将南满主力向北转移,同时要留下相当数量之部队保卫南满解放区。近日美国因苏美关系,急欲停战,蒋被迫亦不得不停战。故美方已派专机接周恩来赴渝谈判,望你们准备一切,尤其是不惜牺牲,打一两个大胜仗。

毛泽东想在谈判前打几个大胜仗,蒋介石也同样想要打胜仗。

只有用胜仗才能加强谈判者在谈判桌上的说话力度。

3月下旬,国民党集中新6军第22师、第14师,第71军第88师,第94军第5师,第52军第2师,第25师共6个师兵力,以沈阳为基地,展开了对南满的大举进攻。而新1军则向北扫荡,以待南满态势稳定后,力克四平。

要攻四平,必待南满平定;要南满平定,必待本溪攻克。因为在南满,只剩有一座孤城本溪尚控制在民主联军手中。

4月1日,国民党第25师、第14师分别由抚顺、辽阳方向同时向本溪进攻,成两路夹击之势。守卫在本溪的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以分头迎敌、各个击破的战略先于2日在石灰厂、三人沟、大甸子一带毙伤敌25师700余人,将其击退至山城子一线。随后,另一路民主联军则于铧子沟附近消灭了第14师1,000余人。尽管在国民党军的猛烈炮火下,民主联军的阵地前沿几次受到威胁,最终国民党军仍然未能越过防线一步。正在僵持之机,民主联军的另一路避开国民党军队的锋芒,突然对苏家屯之敌发动夜袭,敌军后方大乱,被迫撤退,第一次进攻本溪宣告失败。

进攻本溪失败,令熊式辉和郑洞国大跌眼镜。二人并没有把本溪看在眼里,以为马到即可功成,随后可全力进攻四平,不想初战即不利。熊式辉恼羞成怒,遂于4月7日再次下令:兵分三路再攻本溪,第52军军长赵公武亲赴前线指挥战斗。

8日,国民党军左路第52军第25师从抚顺西南直插本溪北端,在大田家屯东山和太平山北面与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的两个旅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守在大田家屯东山的是民主联军三纵7旅的一个连,经过浴血奋战,最终以全连伤亡71人的代价迫使国民党25师只得改变方向,转而攻向太平山。

而在太平山之北防守的则是三纵第9旅的一个连。自战斗打响后,这个连反复打退了25师的八次冲锋,阵地变成一片焦土。连长和指导员都身负重伤,到下午时,阵地上连一个班都凑不起来了,但国民党部队仍然难以前进半步。

黄昏时分,民主联军三纵的大部队集中第7、第9两旅主力,经过长途迂回终于包围了敌第25师的一个团。经过勇猛冲杀,除一部集体投降外,该团全部被歼。在随后的追歼战中,国民党第25师师长刘世懋被打伤,另有1,800余敌军被消灭,52军军长赵公武差点被活捉。侥幸漏网后,赵公武不敢再战,仓皇带着余众逃出战区。

这个时候,正从右路发起进攻的国民党军新6军第14师得知第25师被追击后,急速北进,企图迂回到民主联军侧后,为第25师解围。

得知此情后,三纵部队抢先埋伏在大英守屯地区。由于新6军14师一路急奔,抵大英守屯时已是疲惫不堪,当时正是黄昏时分,太阳刚刚落山,余霞穿过云层洒满大英守屯的北山坡上。

14师正欲休息,突然四处枪声大作,三纵主力从四面杀了出来。14师仓促应战,死伤惨重,只得慌忙溃逃。逃到长岭地区,再遭民主联军重创,14师师部及一个团先后被消灭,师长龙天武受伤,副师长以下共伤亡1,380多人,另有600多人被俘。

见到左右两路皆遭惨败,从中路进攻的国民党第60军182师推进到马家寨等地,不敢继续前进。民主联军获得了第二次保卫本溪的胜利。全部战斗共历时四昼夜,歼灭国民党军4,000余人,致使新6军第14师损失1/3,第52军第25师损失近半。

而本溪,仍像一根铁钉一样,牢牢地钉在南满的大地上。

南边的战斗打响后,北边的战斗也打响了。

坐镇四平的林彪绝不会呆坐着等待新1军的进攻。他率先向稳步推进的新1军发起了进攻。

4月8日晚,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12个团的兵力在兴隆泉、柳条沟、兴隆岭一带盯住了新1军的新38师。在这个湿暖的南风徐徐吹起的月夜,林彪利用我军善于夜战的特点,聚歼了新38师的4个整连,使得一向以“天下第一军”自诩的新1军首遭重创。

林彪这里枪声未息,黄克诚带领部下在四平以南的泉头车站一带却是激战正酣。向泉头车站发起进攻的是国民党新1军的第50师,黄克诚于4月5日在那里投入战斗,面对来势汹汹的第50师,民主联军迎头痛击,直战了7天7夜才退出战斗。

新1军刚被林彪狠咬了几口后,陈明仁带着第71军就紧跟着冲了过来。

刚进入东北的陈明仁奉了郑洞国之命,想从侧面迂回到四平外围,以配合新1军攻城。一路上,该军所属的第87师、第91师顺利占领法库县城后,争先恐后向北开进,渐渐地拉开了距离。陈明仁未入东北就得知林彪不太好惹,不想一路北上,却连林彪的影子都没见到,不禁放松了警惕。

未料此时,林彪却正在暗中打量着他呢。

陈明仁的两个师一拉开距离,林彪就立即下令民主联军独立旅从金家屯地区开始,对87师节节抗击,诱敌深入。孤军深入的87师果然中计,带着胜利的喜悦,径直推进到大洼、金山堡地区。丝毫未曾察觉一张大网正悬在他们的头上。

4月15日下午17时,林彪一声令下,集中了14个团,由西北、东面、西南三个方向同时向金山堡一带发起了突击。黄昏时分,87师的一个先头团即被歼灭。随后,黄克诚一部赶赴大洼地区,拦住正在前来救援的91师,其余部队将87师陆续赶到的部队分割压制在大洼以南金山堡周围十余个村落之内,逐个歼击。经整夜激战,至4月16日上午7时,国民党军第87师主力所剩无几,师长黄炎落荒而逃。前来增援的第91师紧接着亦被击溃。

此一战,国民党军800余人被消灭,1,669人受伤,2,000余人被俘,刚进入东北的国民党第71军受此重创,陈明仁心痛不已,再也不敢大意。

郑洞国本想先取本溪,再克四平,不想反而兵力分散,两处作战。正在一筹莫展之时,长春又响起了震天的枪炮声。

彭真调动其余部队,乘国民党军队两处被牵之机,展开了夺取长春、齐齐哈尔和哈尔滨三城的战斗。

4月14日下午14时,在彭真的统一安排下,东满军区司令员周保中、政治委员林枫指挥杨国夫、曹里怀、贺庆积三路人马共两万余人首先打响了夺取长春的战斗。经过4天的奋战,于18日晚19时胜利攻取了长春。共毙伤敌军2,000余人,俘获16,000人。长春解放后,民主联军于4月25日攻下齐齐哈尔,4月28日夺取了哈尔滨。

长春、齐齐哈尔和哈尔滨相继解放后,民主联军少了后顾之忧,主力部队纷纷奔赴四平。

小小四平城骤然成为东北的焦点所在,国共双方的兵力正在从四面八方聚来。

一场血战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