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取得夏秋季防御作战的胜利后,同年12,美国远东军总司令兼“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被迫实施所谓“攻势防御的作战方针。从次年春开始,”联合国军除继续实施“绞杀战”和细菌战外,在正面战线转入加强阵地,不断以小部队对中朝军队袭扰和进攻,并加强其航空兵、炮兵对中朝前线部队的攻击、破坏。不久,马克·克拉克接替李奇微的职务后,继续推行原定的作战方针,并拟定了除正面战场以外的军事和政治的“八项措施”,自认这是“挑衅性的行动”,妄图迫使志愿军和人民军屈服,实现其“光荣的停战”的黄粱美梦。但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针锋相对地实施了正确的方针、措施,在新的战场形势下,获得了新的胜利。

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特别是秋季防御作战表明,我军在装备落后悬殊和供应困难的条件下,采取“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更有利。这主要表现在:歼敌数量多而我伤亡减少,运动战时期志愿军打得最顺利的前三个战役敌我伤亡对比为1.5:1,秋季防御敌我伤亡对比则为3:1;可以保持阵地;可以节约兵力和减轻供应负担;部队士气越打越高。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将这些作了总结,于1951年11月向毛泽东主席,朱德、周恩来副主席等作了报告,并指出:“只有坚决执行积极防御作战的方针,才能达到进行持久作战,在战斗中转变敌我力量对比,以期最后胜利的目的。”志愿军首长根据夏秋防御作战的经验,也决定:除特别有利情况外,拟不准备进行全线大反攻战役。

这时,国内的财政状况很紧张,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缘故,1951年的军费支出约占全部财政支出的50%,而经济建设费用减少甚多。从朝鲜停战谈判情况看,仅仅关于议程和关于军事分界线的谈判就花4个多月的时间,其他三项议程的谈判还需要多长时间?战争还要进行多久才能结束?这些均难以断定。中共中央认为:至少还要做战争拖延半年至一年的准备,即便能迅速停战,志愿军也还需要有相当的兵力留在朝鲜一个时期,以防止敌人破坏,维护停战协定。因此还要继续支持战争。此外,1952年是我国经济恢复的最后一年,要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准备工作,从1953年起,我国就要有计划地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我国1951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为683.2亿元,财政收入为129.6亿元。以这有限的财力,是难以满足支持战争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的。于是,中共中央确定了“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的方针。为使作战的规模同国内的经济力量相适应,根据战场形势,中共中央为志愿军确定了行动方针,指示志愿军:“节约兵力、物力和财力,采取持久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坚守现在战线,大量杀伤消耗敌人,以争取战争的胜利结束。”

此外,在停战谈判达成关于军事分界线的协议时,美方为军事分界线限定30天的有效期,若停战在30天以后实现,届时则按双方实际接触线重新校订军事分界线。这样,我军就更需要实行坚守防御,以有力地配合停战谈判。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的方针,志愿军一方面在保证作战需要的前提下进行了精简整编,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节约了人力和开支,为国家减轻了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大力进行了巩固阵地的工作。

根据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的经验,我军实行坚守防御,仅仅依靠野战工事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联合国军”集中其优势的航空兵、炮兵和坦克火力,往往对我军一个阵地倾泻数万发炮弹,炸弹,造成我军人地两损。我军阵地上加深的防炮洞(猫耳洞),却对抗击敌军进攻、保存自已有生力量、保持防御的稳定性,起了重要作用。志愿军首长对此曾予以充分肯定,并立即通报全军推广。但是,当时部队正忙于打仗,只能利用作战间隙构筑工事。在秋季防御结束后,战场相对平静,我军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来解决阵地坚固的问题。于是,从1951年底起,迅速在全线掀起了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的热潮。

当时天寒地冻,土石坚硬,并且缺乏作业工具和炸药等。志愿军广大官兵,群策群力,想出许多好办法。没有炸药,就拆卸敌人未爆炸的炸弹、炮弹;没有工具,就自办铁匠炉,利用敌人炸弹、炮弹的铁皮、碎片打制锹、镐、铁锤、铁钎等。

按照志愿军司令部提出的技术标准和战术要求,每个阵地均构筑有坑道,并且坑道工事同野战工事楣结合,以便发扬火力。一般每条坑道长数十米,坑内宽1.2米,高1.7米左右,均有两个以上出入口,坑道顶部距地表面厚度为15-30米,一般都达到了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的标准。坑道内部既有战斗设施,也有生活设施。每个阵地均成为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体系。

至1952年5月,志愿军共挖掘坑道7789条,长198.7公里,修筑掩体75万个,露天及掩蔽式堑壕3420余公里;人民军挖掘坑道1730条,长88.3公里,完成各种掩体3万余个、堑壕260余公里。经过志愿军和人民军广大指战员的努力,到8月底时,第一防御地带的工事得以进一步加强,第二防御地带的工事已经基本完成,第三防御地带重点地区的核心工事也已开始构筑,对东西海岸及正面地形平坦不便构筑坑道工事的重点地区开始构筑永久性工事。这时,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整个防线上,形成了坚固的“地下长城”。这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伟大创举。这样,我军实行坚守防御有了比较可靠的阵地依托,标志着志愿军和人民军的阵地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能不能守的问题解决了,“办法是钻洞子。我们挖两层工事,敌人攻上来,我们就进地道。有时敌人占领了上面,但下面还是属于我们的。等敌人进入阵地,我们就反攻,给他极大的杀伤。我们就是用这种土办法捡洋炮。敌人对我们很没有办法。”“现在是方针明确,阵地巩固,供给有保证,每个战士都懂得要坚持到底。”

为贯彻坚守防御方针,使作战的规模同国内的经济力量楣适应,志愿军在1952年春夏季未举行战役攻势,但在战术上采取了积极活动的方针,主动开展各种活动打击敌人,杀伤、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以改变战场态势和有力地配合停战谈判斗争。志愿军主要进行了下列各种作战活动:

小部队战斗活动。主要是以连以下的分队进行的,多是以班组为单位,采取侦察与反侦察、伏击与反伏击和偷袭、强袭等手段,袭扰打击敌人。这一活动主要是在1951年底至1952年春进行的。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的筑城活动,志愿军司令部指示第一线各军,组织小部队积极开展战斗活动打击敌人。各军根据志愿军司令部的指示积极开展了活动。其中第39军和第12军活动得比较出色。该两军均是1951年11月接替第一线的防御任务。第39军担负临津江两岸地区的防务,在1951年12月一个月中,主动进袭敌人31次,并粉碎敌人1个排至1个加强营的进攻15次,共毙伤敌1224名,自身伤亡仅相当于敌人的四分之一。第12军担负北汉江以西金城东西地区的防务,在1951年11月上旬至1952年1月下旬两个多月中,即组织小部队活动805次,平均每晚出动12个班组,每天捉住一个俘虏,共毙伤俘敌525名,自身伤亡114名,并缴获各种枪56支,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第63军为占领有利阵地,拔除敌突出据点,于1951年12月28日以1个营兵力,在炮兵支援下,攻占了高浪浦里以西智陵洞北山南朝鲜军1个连防守的阵地,并击退敌以两个营以下兵力连续11天的反扑,共毙伤敌2700余人,于1952年1月8日巩固占领了该阵地。第一线的其他各军,也积极进行了活动,有力地掩护了筑城活动的顺利进行。

挤占阵地活动。1952年3月,我军的坑道工事已初具规模。同时,美国方面在板门店谈判中仍提出各种无理要求,企图拖延。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司令部于3月19日指示各军:在3月底4月间,每军组织一两次有准备、有计划、有节制的主动攻歼敌人的小战斗,以配合停战谈判。3月26日,彭德怀司令员又明确指示:“我们目前作战方针,应采取积极手段,巩固现有阵地,不放过任何有利战机,歼击运动的、暴露的敌人,相机挤地方。”根据这些指示,从4月初起,志愿军即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挤占敌我中间地带和攻取敌突出的连、排支撑点的作战活动。到5月份,随着我军第一线阵地的日益巩固,这种作战活动在全线展开。5月至8月,第一线各军共挤占阵地20余处,扩展阵地面积30余平方公星,将斗争的焦点推向了敌军阵地前沿。

粉碎“联合国军”的“回击行动”。1952年6月,“联合国军”惧怕我军在朝鲜战争爆发两周年之际发动攻势作战,为了破坏我军可能的进攻,并对我军4至5月间挤占阵地活动进行报复和配合谈判对我施加压力,遂于6月12日开始,以美军第45师和南朝鲜第6师为主,前线其他各师配合,向我军前沿阵地发动了名为“回击行动”的进攻。其重点攻击目标是我第39军5月份挤占的190.8高地和第12军5月份挤占的官垡里西山阵地。我军这两个阵地均由1个连防守。6月12日晨,敌军在大量飞机、坦克和炮兵的支援下,以营团规模的兵力向我阵地发动进攻,我阵地守军依托坑道和野战工事顽强抗击。经过激战,两阵地均有一部表面阵地被敌军占领,我军转入坑道坚守。这时,志愿军首长估计,敌人的进攻活动可能要持续到6月底或7月初,这样,敌人兵力、兵器就暴露于我军阵地前的火网内,“送肉上砧”,造成我军过去所难找到的有利机会,便于我军打击。6月15日,邓华代司令员、宋时轮副司令员、甘泗淇副政治委员等联名下达指示,指出:“目前应是速即集中我们的力量,坚决利用现有阵地,适切加强前方各基本防御地区的火力及兵力,充分准备歼灭敌人任何进犯的部队,求达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消耗其技术兵器,加速敌士气的颓丧,以更加巩固我防御阵地。”根据这一指示,我军展开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反击。第39军组织8个步兵连在112门各种火炮和坦克支援下,反击190.8高地,毙伤敌1000余人,大部夺回表面阵地。该阵地原退守坑道部队,坚守坑道作战5昼夜。第12军先后各以2个排在36门和44门火炮支援下,反击官垡里西山阵地,全部夺回表面阵地,该阵地退守坑道部队坚守坑道作战10昼夜。坑道工事经受了较大作战的考验,并积累了坚守坑道作战的重要经验。8月5日夜,第12军第104团第4连在强大炮火支援下,向盘踞座首洞南山之敌发起突然进攻,全歼了守敌,夺占了阵地。敌人不断反扑。次日,第3排副排长杨春增在阵地仅有两人、弹药殆尽、敌连续反扑的情况下,毅然引发最后一枚反坦克手雷,舍身冲进敌群,与敌数十人同归于尽,挫败了敌人的反扑。在他英勇献身精神的鼓舞下,该连与敌军反复争夺4天之久,击退敌军反扑近30次,毙伤俘敌600多人。此外,“联合国军”还以1个营至1个团的兵力向其他阵地进攻7次,均被击退。敌之“回击行动”遂被粉碎。整个6月,我军共毙伤俘敌2万余人。

冷枪冷炮歼敌活动(狙击活动)。由于战线稳定,敌我双方长期处于近距离的对峙状态,双方最近距离约100米,最远距离也只有3000米左右,这便于我军以步枪、机枪和轻迫击炮开展射击活动。由于敌军依赖其飞机、坦克和大炮控制了我军一线阵地,迫使我军白天只能隐蔽在工事内,而敌军则在我军阵地前跳舞、唱歌摔跤、爬树、以广播机向我作宣传等,活动十分猖獗。这正是我军开展冷枪冷炮歼敌活动极好的战机。根据这些情况,1952年1月29日,志愿军司令部指示各部。“在与敌对峙状态中,对敌之小群及一般目标,每日指定值班的轻重机枪不失时机地寻求射击,对于单个目标,也应组织以班的特等射手,专门寻求射击目标,这将给敌人甚大杀伤。”根据这一指示,第一线各军在构筑坑道工事和开展其他作战活动的同时,迅速展开了冷枪冷炮歼敌活动。以特等射手组成狙击组,或以游动火炮和坦克以隐蔽的方式,对敌军阵地前暴露的目标进行射击,并经常变换射击阵地。还有的以设置假坦克、假炮阵地和给稻草人着上军服等,诱惑敌人出动以射击之。第65军第585团2营,在1952年1月至2月的一个月中,仅消耗子弹750发,即毙伤俘敌83名。第15军开展了冷枪冷炮杀敌立功运动,涌现出许多优秀射手:副班长罗怀孝一个月歼敌51名,新战士张佩龙一个月歼敌36名,战士周喜祥一个月歼敌38名,机枪班长袁柳根一个月歼敌117名,重机枪射手袁振江一个月歼敌221名,六零迫击炮手王文黄一个月歼敌78名,八二迫击炮手、新战士孔良龙在500米距离内一打即中,3天歼敌21名,新战士赵泽古以35发子弹歼敌26名。第15军从4月下半月至7月底,狙击歼敌共3541名,占该军这期间歼敌总数的42%,狙击手伤亡仅14名。第12军从7月下旬至10月底,狙击歼敌2506名,消耗步枪子弹5843发,狙击手伤亡仅11名,对100米内目标射击命中率普遍达到80%。仅5月至8月,我军即狙击歼敌1.36万余名。另1月至8月游动炮射击歼敌8900余名。这一活动有效地打击和杀伤了敌人,限制了敌人在基本阵地的白天活动,迫使其不得不龟缩到工事内。此外,从4月底至8月初,志愿军还有计划地对敌军实施7次炮击活动。我军积极开展的这些作战活动,大量地杀伤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仅1952年的前8个月,即歼敌11.7万余人(含人民军战果),有效地改变了战场态势,把前线斗争的焦点推向了敌军阵地,使敌人在全线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而我军则越来越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