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战役,是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10月在西藏昌都地区歼灭藏军主力的一次战役,也是解放西藏的唯一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部队纵横奔袭合围,负重疾进半个多月,达成预期目的,打开了进军西藏的门户,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

一、战前情况

(一)政治情况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西藏地方政府当权的亲帝分裂分子鉴于国民党反动派大势已去,进一步勾结帝国主义和印度反动派,阴谋背叛祖国。我党中央为迅速统一祖国,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让西藏人民回到祖国大家庭,一方面进行了有力的外交斗争,一方面对西藏政府发出号召,要其迅速派出代表到中央举行谈判,力争和平解放西藏。同时,命令我军做好进军西藏的准备。

西藏地方政府当权亲帝分子在帝国主义、印度反动派的支持下,竟以“独立国”自居,极力扩军备战,重兵猬集藏东咽喉要地昌都地区,阻我解放西藏,企图沿用西藏过去对付国民党政府的那一套老办法,提出了“中藏仍应保持过去疆界(按:指以金沙江为界)和好”的方案,并杀害了我西南军政委员会派往拉萨劝和的格达活佛。政治外交斗争上的进—步激烈化,使军事较量已成为不可避免,我军乃决心发起昌都战役。

(二)军事情况

1950年初,毛泽东主席作出了关于进军西藏的指示,并把这一任务赋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等部。十八军等部立即组织先遣部队向西藏进军。当先遣部队分头进至甘孜、巴塘并以一部挺进邓柯时,藏军昌都总署也积极采取备战措施,加紧在金沙江西布置防务,以昌都为枢纽,以昌都经生达至邓柯(不含)线为重点,在丁青、类乌齐、昌都附近及其正面沿金沙江南至盐井北至国德的狭长地带,按区域分散配置,企图依托金沙江凭险抵抗。

藏军的具体部署是:八代本(团)全部、七代本一部及二、六代本各一部和竭伦卫队集结昌都,七代本大部位类乌齐、甲藏卡一线;三代本和真伯拉代本位于以生达为中心的牙要松多、国德、卡松渡、衣曲卡一带;四代本位于丁青;十代本位于岗托、同普、江达一线;九代本位于宁静、盐井地区,以上共七个代本、4500余人,约占藏军总兵力的2/3。另有民兵、僧兵3500余人配属各代本,分散配置于上述地区。总计有正规军和民僧兵约8000余人,统归驻昌都总督(藏语沙王)指挥。

根据敌情、地形和交通、补给条件,我参战部队决定以十八军五十二师全部(欠一五六团一营)、五十三师一五七团及该师炮兵连、工兵连,十八军军直炮、侦、工兵三个营,五十四师炮兵连,云南军区十四军一二六团、一二五团一个营和青海军区骑兵支队约2000人,分由北南两线出动参加作战。我参战总兵力计约18000余人。

五十二师主力于9月份分批乘车由川西出发至雅安,后步行入藏。中旬进至甘孜,下旬分批向前开进。截至10月6日止,我所有参战部队已集结作好一切战斗准备;五十二师等部位于邓柯,军直侦、工两营及五十四师炮兵连位于德格;一五七团及五十三师炮兵连位于巴塘;一二六团位于德钦;青海骑兵支队位于玉树。上述各部已对敌形成马蹄形包围态势。

二、我军战役部署

根据敌我政治、军事等情况和战役预测,我军决定采取正面攻击与侧翼迂回相结合的方针,各作战单位分路作向心机动。战术上也采用正面突破与包围迂回相结合的手段,以占领昌都,将敌聚歼于金沙江以西、澜沧江以东及类乌齐、恩达地区,并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具体部署是:

(一)北集团:

以五十二师三个团、十八军炮兵、侦察、工兵三个营、五十四师炮兵连及青海骑兵支队组成,由五十二师统一指挥。

1右路——以一五四团、青海骑支(五十二师骑兵侦察连配属青海支队)、五十二师炮兵连组成,其任务在于从外翼迂回敌人,断敌退路,包抄整个战役地幅和囊括敌整个阵地,以利正面部队割歼敌人。青海骑支及五十二师骑兵侦察连于10月9日由玉树出发,取道囊谦,经知牙出类乌齐,先将该敌包围,能歼则歼,否则交一五四团处理,然后直取恩达,一五四团及五十二师侦察连、炮兵连于10月6日由邓柯渡金沙江,自生达外翼,绕道巴塘,尾骑支出类乌齐,然后除留一个加强营控制类乌齐外,主力迅速南下,沿骑支内翼直出恩达,会同骑支断敌退路,阻丁青之敌东援,并视情况由西向东逼近,配合正面部队夹击昌都之敌。此时骑支以一部插至昌都以南地区,防止敌人掉头向南逃窜。该路以达成迂回、断敌退路为目的,故在运动途中应不顾小股敌人的阻挠与纠缠,迅速兼程奔向预定目标。

2中路——由五十二师师直、一五六团、一五五团、军炮兵营组成,其任务是从正面攻击、穿插分割敌阵地,攻占昌都,歼灭敌主力。一五五团、五十二师师直炮兵营及一五六团,分别于10月7日、8日、9日隐蔽渡江,作斜梯形并肩猛进,先以迂回兜击和正面进攻相结合的战法,歼灭生达、国德、牙要松多一线之敌,然后留少部兵力肃清残敌,主力取捷径直捣昌都,聚歼藏军主力。

3左路(即整个战役部署中的中路)——以军侦察营、工兵营及五十四师炮兵连组成,10月7日先以有力一部,由卡松渡偷渡江西迂回敌后,主力8日在炮火掩护下自岗托正面强渡过江,歼守敌后缓进,以免过早惊动昌都之敌西逃。该路接近昌都时,应以有力一部迂回昌都以南,防敌南逃。

(二)南集团:

以一五七团(由军前指指挥)及五十三师炮兵连、工兵连(由五十三师前指指挥),和一二六团及一二五团的一个营组成。统由西南军区前指指挥。相互协同在宁静、盐井两个地区作战。

1五十三师所部由脚底工至竹巴笼一线分三路渡江:先以主力两个营及团属炮兵连自脚底工渡口偷渡,成功后除留两个连配合由牛角渡强渡部队歼灭喜松工守敌外,主力迅速向西迂回直插宁静以西,出大霸、三坝都断敌退路,指挥所率炮兵、警卫、工兵分队从牛角渡强渡,配合迂回部队合歼喜松工之敌;然后合进宁静,另一个营分两股由竹巴笼两侧渡江,钳击对岸之敌,然后从左翼向宁静攻击前进,配合主力全歼九代本。该部于达成上述任务后,除留少部兵力控制该区及清剿散敌外,主力应星夜兼程北上,经阿拉塘、左贡、吞多向邦达疾进,以弥补我军在战役部署上因补给困难、地形限制所形成的左翼兵力不足及邦达、八宿方向未堵死的缺口。

2.一二六团及一二五团一个营,由德钦和贡山以北地区分两路钳击盐井、门工、碧土之敌:同时并以有力一部从左翼北上,插至作战地区以西,控制各山口、要道,防止敌人向察隅方向逃窜。

三、战役经过

第一阶段——10月6日至17日

(一)盐井战斗

我一二六团及一二五团的一个营先一天(10月5日)发起战斗,首先捕歼门工之敌,因正面部队动作过早,未等包围部队赶到预定地点即发起战斗,敌一触即溃,我仅俘敌数人,其余均北窜杜梁。我军当即从左右两翼实施平行追击,同时以一部插至盐井西北之扎那,防敌西逃。6日,杜渠之敌(民兵400人)为我包围,奋战2个小时,全歼该敌。这时我已以一部从右翼向敌侧后挺进,10月11日进至盐井附近,该路主力于杜梁战斗后,乘胜向北进击,直扑盐井,12日到后即会同迂回部队向守敌攻击,歼敌一个甲本及民兵一部,残敌北逃,为一五七团截歼。盐井战斗计歼敌500余人。

(二)宁静战斗

五十三师所部分三路渡江,主力于7日夜由脚底工偷渡。喜松工守敌发觉后,逃向宁静,我仅捕歼民兵一部。是时,我军除以一小分队沿右翼正面尾敌前进外,主力则从外翼轻装向宁静西北猛插,11日晚到达。指挥所亲率各直属分队于8日拂骁在牛角渡强渡成功,尾主力跟进,另部于8日夜从竹巴笼两侧隐蔽渡江,钳击对岸之敌。9日晨全歼该敌后即从左翼西进,12日拂晓进抵宁静城郊。九代本格桑旺堆率部起义。宁静战斗计歼敌400余人。

(三)岗托战斗

10月6日晚,我军先以两个连自岗托以北拉顿偷渡金沙江,迂回敌后。正面部队于7日晨在炮火掩护下渡江。迂回部队因迷失前进方向,来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正面部队按原定计划实施突击,由于指挥上的轻敌麻痹,火力组织不够,当先头部队两个班偷渡成功后,后续部队遭敌火力封锁而受阻隔。过江分队在不利地形与敌对战竟日,而主力部队直到夜晚才渡江。此次战斗仅毙伤俘敌32人,我伤亡21人,翻船淹亡15人,且消耗子弹甚多。

(四)奔袭觉雍

岗托战斗后,敌退往同普,稍事整顿,继续西撒与江达之敌会合。我北线左路部队于13日进至江达,对该敌实施两翼包抄,敌向昌都逃窜,我军跟踪猛追。敌退至觉雍西15公里处,即以为已将我军甩掉,露营驻止,我16日黄昏赶至觉雍,查明敌情后,从翼侧继续猛追,以突然动作奔袭觉雍之敌,当日子夜发起战斗,激战1个小时,歼敌110余人,缴获部分物资,残敌向西溃逃。

(五)生达战斗

10月12日,一五六团一营在国德山与敌真伯拉代本接触,当即以一部控制制高点,左右两翼各派出一分队,包抄该敌。敌向我正面连续进行两次反冲击,均被击退。因我迂回部队走错路,跟踪追击10余公里,未能截住敌人。13日黄昏,一五五团三营进抵生达附近岔口,敌沿沟布防,阻我前进,对战半天,因该团主力未至,未能大胆穿插分割,该敌遂于次日拂晓撤退。

(六)小乌拉山战斗

—五六团于生达战斗后,继续向西逼进。10月16月黄昏,其先头部队侦察分队在小乌拉山遭敌伏击。后续主力即轻装前进,以一个连向敌后迂回,因地形限制未果。时因炮兵未赶上,前线指挥犹豫,致与敌形成对峙胶着状态。翌日晨,我炮兵赶到,当即在炮火掩护下从正面向敌发起冲击。敌凭险扼守,我两次冲击均未奏效。时敌虽已动摇,但我未能重新组织力量发起冲击。而又改以主力绕道迂回的战法,当我调整进攻部署时,敌已向昌都撤退。

(七)类乌齐战斗

10月16日夜,一五四团先头部队进到类乌齐以北甲藏卡桥,河对岸驻敌七代本两个甲本,我军因河水深不能徒涉,迂回未成,改由正面攻击。敌一触即退,仅击伤其10余人,余敌向南逃窜。骑兵支队于17日晨,向驻类乌齐之敌发起攻击,因敌系分散配置在山地、林区,散布面广,与我打麻雀战,仅歼敌20余名。余敌逃散。

战役第一阶段,计歼敌1300余人,敌南线主力基本被歼;北线之敌,遭我多次打击后,节节败退,向昌都收缩。至19日拂晓,骑兵支队进至恩达,一五四团进至类乌齐,切断了敌主要退路,由正面进攻部队则迅速向昌都逼近,此时除昌都南邦达尚有一缺口外,其他各路均已被我堵死。

第二阶段——10月18日至24日

(一)—二六团及一二五团一部完成盐井战斗后,位于盐井、门工、扎那、德钦一带待命。

(二)五十三师所部于完成宁静战斗后,在原地除留少部兵力控制宁静,并清剿散匪外,主力于10月15日由宁静北上,向邦达、八宿方向疾进,堵歼昌都之敌南逃。该部20日进至左贡,21日抵吞多,当夜兼程向邦达方向疾进。

(三)侦、工两营及五十四师炮兵连,于觉雍奏捷后继续西进,于19日黄昏迫近昌都。

(四)北线主力经生达、小乌拉山两次战斗后,敌节节向昌都溃退。一五五、一五六团、五十二师师直及炮营尾随跟进。一五六团的轻装先遣营从左翼取捷径于19日黄昏抵达昌都近郊。

(五)左翼迂回部队骑兵支队与一五四团,在10月18日占领恩达、类乌齐各山口要道,并逐步向东逼近:以缩小包围圈。骑支主力及一五四团一部并于19日向昌都以南机动。我上述各路部队进展迅速,出敌所料。当正面部队逼近昌都时,驻昌都总督于10月18日晨率四个代本及其总督机关、卫队仓惶向恩达、类乌齐方向逃窜,当晚抵达斌多,发觉恩达、类乌齐退路已被我军截断,即掉头向南,改向邦达、八宿方向逃窜。

正面攻击部队之一五六团先遣营,于10月19日20时解放昌都,俘敌200余人,十八军侦察、工兵两营于同日22时进入昌都,俘敌40余人。当夜除以一五六团先遣营留昌都担任警备及搜索残敌外,侦察、工兵两营主力则由左翼取道向敌实施平行追击。同期,向西北逃窜的敌七代本残部120余人,在类乌齐向我缴械。

我右翼骑兵支队发现敌人掉头向南逃窜后,即兼程由外翼向南迂回,”日夜进至宗驿山,控制山口。昌都总署机关和四个代本及卫队于20日晨赶至宗驿山遇阻,走投无路。在我政治争取下,全部向我缴械,计有2700余人。与此同时,侦察营从左翼插至宗驿山与骑支会师,捕歼残敌30余人,另宁静留守部队和南路部队北上途中又捕歼零星残敌50余人。

当右翼部队在宗驿山歼敌主力时,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五十二师主力已抵昌都,即布置分区清剿残敌:23日,一五四团在恩达东南山沟歼敌200余人;24日,一五四团在昌都西南地区俘敌50余人,察雅民兵500余人向我投降;其他一五五团、侦察营、骑兵支队在清剿中都各有俘获。清剿作战截止10月24日夜,共歼敌约1100人。至此,昌都战役胜利结束。

昌都战役,从10月6日发起,到24日胜利结束,历时18天,大小战斗21次。歼敌昌都边使总署及三、七、八、九、十等六个代本(三代本含葛穷巴、牟暇两个代本)全部,二、四、六等三个代本各一部,含起义在内共5700余人,并缴获了大批外国武器。